全球各城市地區正面臨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帶來的巨大挑戰。最近九月初,超强颱風「海葵」餘威為香港帶來狂風暴雨,降雨量創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高,並打破了黑色暴雨警告最長生效時間紀錄,導致多個地區被水淹浸。令人擔憂的是,極端天氣已經成爲氣候變化時代的「新常態」。有見及此,愈來愈多城市規劃者採用創新方法,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融入城市設計。藍綠建設正是近年備受重視的領域,從水資源和綠化空間入手,創建可持續和具韌性的城市。
你見過南丫島上的風力發電站嗎?由香港電燈公司興建的「南丫風采發電站」於2006年啟用,為全港首台具商業規模的風力發電機。截至2023年7月中旬,該風力發電站已減少了逾1,200萬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循環經濟是近年備受推崇的減廢和節約資源方案,其基本原則為盡量延長資源的使用壽命,務求減少浪費,並從材料中取得最高的可用價值。面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這點變得愈來愈重要。在這背景下,鋰離子電池回收成為循環經濟中不可或缺的範疇,令高價值的材料得以回收,減少浪費。
全球氣溫屢創新高,希臘羅德島近日爆發大規模山火,迫使成千上萬的民眾撤離。海洋溫度不斷上升,令颱風強度增加,導致城市被淹浸,居民斷電。世界氣候歸因組織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若沒有人為加劇的氣候變化,極端高溫是幾乎不可能發生。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超過70%的面積,佔全球總水量97%,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亦爲人類社會帶來多種益處。從微小浮游生物到巨大的藍鯨,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都以海洋為家,海洋也爲全球數十億人提供食物、交通運輸和娛樂。此外,海洋還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來調節地球氣候。
當全世界都在談論生物多樣性,保護本土生物已成為其中一項主要議題。本土植物能為各種動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及理想的棲息地;動物又會散播種子,促成互利共生的環境,使後代得以不斷繁衍。此種棲息地孕育不同種類的動植物,生態環境亦較為穩定,同時可避免品種單一化的問題,從而提升附近的動植物多樣性。本土植物又稱原生植物,能抵禦當地的病害蟲害,對澆水、施肥和滅蟲的需求較少,若用作綠化城市,其產生的都市碳足印會比外來品種為低。《自然》期刊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樹木多樣性可以增加十年森林土壤碳、氮的累積量。
踏入數碼時代,智能手機和手提電腦已成為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們常認爲電子設備更環保,因爲用紙更少。但你是否知道原來棄置這些設備,也會衍生環境問題?
建築業是全球碳排放的一大主要來源,佔整體碳足跡約 37%,而混凝土生產佔了當中的一大部分。不過,科技的進步帶動了負碳混凝土的發展,被視之為前景甚佳的減碳及氣候解決方案。
夏季踏上香港的街頭,特別熱,特別悶。相信全港市民都已經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午太陽下的難熬。上班族無法迴避,外出午餐回來便汗流浹背。過去,要說服他人關注全球氣候變化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現在無需多言,大家親身體驗,皆因深受其害。
環境及生態局近日向環境事務委員會匯報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各項準備工作的進展。政府指出,考慮到年底聖誕節和明年農曆新年前後將產生大量垃圾,以及清潔服務業人手緊絀的情況,建議將原訂於今年年底實施的計劃推遲至2024年4月1日。
定期接收電子環保資訊及活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