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洋迎來一個好消息!經歷一輪長時間協商,各國最終就《公海條約》達成歷史性共識,以保護國際水域的海洋生物。國際水域(又稱公海)是指國家管轄範圍以外的海域,佔全球海洋三分之二。然而,目前只有1.2%的公海水域受到保護,與17%的陸地保護區相距甚遠,令許多海洋生物受到過度捕撈、航運交通、研究和其他人類活動的威脅。《公海條約》旨在提供一個框架,務求在2030年前將30%的公海水域納入海洋保護區,以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
暴露於室外環境空氣污染下,一直被公認為會對呼吸系統健康構成負面影響,包括加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病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環境空氣污染每年導致全球約420萬人提早死亡,而最近更有研究表示,暴露於空氣污染下與新冠肺炎的長期影響(又稱「長新冠」)有著重要關連。
混凝土是種堅固、耐用且多功能的建材,於世界各地被廣泛使用。全球每年消耗約300億噸混凝土,以應付建築物、橋樑、高速公路等建造工程的需求,而目前的産量更是40年前的三倍。據預測,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50年的全球混凝土産量將再增加12-23%。
你愛喝梳打水嗎?梳打水和其他碳酸飲料之所以有汽泡,是因為它們含有溶解的二氧化碳氣體。你甚至可以在家中用梳打水機,把二氧化碳注入飲料中,製作梳打水。類似的情境在海洋中亦有發生,但對環境來說絕非好事。
香港近年發生多宗樹木意外,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發展局轄下一專責小組近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匯報了路旁樹木種植和護養工作的檢討進展。我們發現局方引用了錯誤的定義和迴避了一些關鍵問題。因為關乎公眾安全和社會利益,香港地球之友認為有必要作出解說並希望政府闡明細節。
發展局轄下一個專責小組最近向發展事務委員會匯報了路旁樹木種植和護養工作的檢討進展。香港地球之友歡迎政府提出的10項改善措施,包括擴大樹木風險評估的涵蓋範圍、優化樹木事故的匯報及增加樹木風險評估的審核、為路旁樹引進合適性及可持續性評估等,以減低樹木倒塌風險。
塑膠垃圾是海洋及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不僅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更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廢塑膠是香港第二大的都市固體廢物,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1年的廢塑膠平均每日棄置量高達2,331公噸,在所有廢塑膠中,塑膠飲料容器佔8.7% (即每日 202 公噸)。要緩解塑膠污染,必須從源頭減廢,減少使用樽裝水是一大可行方案。
定期接收電子環保資訊及活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