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靈 香港地球之友 綠色金融顧問

金管局的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於5月宣布成立綠色金融中心後,本月中舉辦了首場名為「銀行及企業如何把握綠色金融機遇」的研討會,與會者關注到社會上對「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期望日增,企業營運模式及融資策略都必須與時並進。

港府助推 港交所證監會配合

回顧本港今年政府在ESG方面的推動力度,可說是突飛猛進。港交所、證監會陸續推出新措施和指引,以促進業界在ESG方面的披露。金管局在8月底也簽署了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PRI),相信往後應該會有更多對ESG的需求和倡議。觀乎世界各地,ESG也成了炙手可熱的關注議題。要推動ESG投資,很多人(包括筆者)都認為監管機構的支持很重要。如歐盟從2018年起對財務基準分析(financial benchmarks)開始了監管,財務基準分析必須滿足一些規定才能被歐洲投資者使用,重點放在編算方法和定價的透明度。歐盟近期正在進行諮詢,打算把ESG披露也加到規例裏面。財務基準分析如果未能展示出在編製過程中對ESG的考慮,恐怕也會被視為不合格了!

亞洲則有日本為代表。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是全球最大養老基金,在ESG的投入度,還真是讓人吃驚。根據2018年年報,GPIF擁有資產總值超過1.5兆美元,投資過程中百分之一百都考慮了ESG因素,當中330億美元資產進行了ESG指數投資,近日更公開徵求相關投資策略,把目前較集中日本本地的相關投資更多樣化,務求擴展到全球股票和固定收益工具。遺憾是香港對比歐洲、日本甚至中國,投資者對ESG的投資仍是比較弱。他們普遍覺得目前的數據和分析始終未能證明ESG能帶來額外回報,甚至憂慮跑輸大市。

其實市場上這方面的資訊已不少,但質素比較參差,而且亞洲區這方面還在發展階段,歷史資料可能不太足夠,這些都有機會令投資者卻步。然而,人們對於ESG應該引入一個新概念,就是:Why NOT?(為何不可?)因為以前是問Why?總要研究「為甚麼」在投資時要考慮環境、社會及管治原則。但如ESG投資的回報和一般投資的回報差不多,卻可以提升風險管理成效,同時又能為貢獻社會發展及保護環境出一分力,那又何樂而不為?

Why NOT新概念 長遠回報佳

筆者比較了恒生指數和恒指ESG指數的表現和風險,兩檔指數成分股相同,但ESG評分較高的成分股公司在ESG指數裏的比重會增加。(下表)可見ESG指數回報不比原指數差,長遠甚至更優勝,而且年度化波幅明顯較低。一個小小的比重調整,便達到了如斯效果。我不是要賣廣告,但這確實是ESG投資產品表現的實證,有望為投資者對ESG投資小試牛刀增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