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今年有智庫團體進行「全球宜居城市指數」統計,除了生活水平、政治環境、基建設施等指標,生態規劃亦被納入考量當中,各個城市的評分有升有跌,而香港的宜居指數則較去年下跌。於物價飛升的現今社會,諷刺的是宜居指數每況愈下,特別是人類為求解決社會問題,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作為代價,以香港政府早前有意將郊野公園土地改劃為例,本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環境遭受威脅。隨著超強颱風「天鴿」和「山竹」先後襲港,對大家有何啟示?大舉伐木或許能逞一時之快,卻後患無窮,若維持現有方式規劃城市,氣候變化的問題相信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有危有機 綠色金融
放眼國際,全球各國又如何應對氣候變化?著手控制全球暖化及緩解其他環境問題需要龐大資金配合,而問題不單是落在政策者身上,商界企業亦責無旁貸,造就雙贏正是關鍵所在,發行綠色債券可以是方法之一,亦成為投資業界的大趨勢。綠色金融冀以金融市場的融資所得,投放於改善氣候及造福環境,雖然綠色業務或許面對回本期較長的問題,但有危自有機,願意投放資源發展環保項目的公司近年得到機構投資者的青睞,這些企業在固有業務發展取得成功以外,更懂得利用資金投資具遠見的項目,因此機構投資者亦會建議客戶多投資這類型的企業。
全球多個金融中心積極推動綠色金融,香港政府亦於2017年宣布推出綠色債券計劃,為政府的綠色項目提供資金,藉此改善環境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惟發行綠色債券於香港仍未普及,初期有數家地產發展商和公用事業機構打響頭炮後,便後勁不繼,與其他歐美國家相比,發行綠債的企業數目仍有相當大的距離。原因很多,儘管企業有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但畢竟商家始終是商家,還需考慮企業盈利,香港寸金尺土,很難覓地發展環保項目,更甚是這些項目一般具備更大的投資風險,卻步亦是人之常情。
升級選擇 吸引資金
2019年,綠色金融業界有新的產品推出 –「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鈎貸款」 (Sustainability Linked Loan,簡稱SLL),企業可根據其可持續發展表現調整利率,以利率作為誘因推動企業達成更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本港已有企業率先響應,希望吸引更多資金。
在企業層面,由於利率會因應公司的環境、社會及管治(簡稱ESG)表現而轉變,而企業可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來調整條款,包括改變借貸利率,而企業為可減省更多利息支出,會更著重可持續發展的表現;就銀行而言,提供一個更優惠的貸款利率能鼓勵企業推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發展,實踐企業責任並回饋社會;而投資者則可參考企業過往ESG表現而作投資決定,增強投資者信心,推出SLL實為「三贏」。
不同金融產品在市場上要走得遠或飛得高,還需要監管機構的配合,以及政府機關的推廣,從質量、誠信方面贏得投資者的信心。未來香港政府的施政方針,還望在落實推廣綠色金融上多點著墨,打破傳統單以資助的硬方式推行,多花點軟心思,抓緊國際綠色金融市場迎來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