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來到12月,是總結成績的時候,部分企業正在埋首整理年終資料,除了財務數據外,亦要一併整理非財務數據,為發表《可持續發展報告》作好準備。非財務數據的精髓不在於公司的盈利回報和短期收益,卻在於更立體地了解公司的發展方針和營運條件。投資者在評估公司表現的時候,財務數據固然需要相關知識才能看得懂,而學懂分析《可持續發展報告》亦同樣能避免資金錯配的問題。
董事會參與成企業管治關鍵
香港特許秘書公會於2019年10月公布調查報告《探討·現狀:香港與内地公司治理實踐狀況》,調查對象是400多名特許秘書及Chartered Governance Professionals(CGP)。內容顯示香港及內地企業均面臨著相同問題,往往公司的治理機制都是由高層定奪,中層和基層員工欠缺主導權。調查亦發現,企業的日常公司治理實踐受到不同參與者影響。除監管機構等外部持份者,企業內「最具影響力」的人士包括董事長(30%)、董事會(27%)及行政總裁(22%),亦由此可見集團的決策人基本上壟斷了公司的發展方向,當然包括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和取向。
在現行的《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雖然已標明董事會需要承擔企業所披露的環境、社會及管治策略及數據,但礙於《指引》並沒有就執行細節提供明確要求和後果,因此不少企業的董事們都選擇下放權力,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或環保專責部門代勞,若不正視,假以時日只會有更多的「漂綠」現象。某些在可持續發展表現較為突出的公司,皆會視ESG為一門專業,邀請相關專才成為董事會一分子,專門監測企業在有關範疇之執行情況。
社會數據分析企業內在條件
談到社會部分,並不是大額捐款到慈善機構,或是舉辦了數以百計的活動就是表現傑出,更重要是細看公司與社區不同群體的聯繫,有否恆常與持份者接觸,而涵蓋的範疇非常闊,包括供應商管理、員工關係拓展和維護、知識產權保障以及與社福機構支援弱勢社群等,有些公司更會定期組織活動,與區議會成員或是社區人員交流,聆聽意見再作改善。
一間公司得以長遠發展,擁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尤其重要,若細看《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人力資源數據便能得知企業在人才接軌的資源投入,例如不同階級員工的男女比例、管理層的分布比例等。曾經有企業,未有洞悉青黃不接的危機,直到將公司內部的人力資源數據按年齡層劃分,才發現約30到40歲的中層員工不斷流失,人數更大幅少於即將退休的一群老臣子,試問公司又如何可以將技術傳承?
TCFD缺乏配套難以執行
環境數據貌似簡單,但在企業執行角度,往往卻是最困難的一環,特別是當業務不止香港一個地方,而業務性質橫跨不同行業,如何尋找統一的數據收集模式和運算方式,是對數據完整性的一大挑戰。
在香港聯交所2019年5月推出的諮詢文件內檢討《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及相關《上市規則》條文當中,多次建議商界參考受金融界廣泛響應的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框架,雖然2019年陸續有香港機構對框架表示歡迎,但一直未能普及,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實際細節,讓企業不知從何執行,將可持續發展議題量化,與企業的財務指標掛鉤。TCFD框架長遠可方便投資者、貸款人、保險公司和其他持份者從財務角度,了解企業在相關範疇的表現,可惜宏大理想的背後,暫缺培訓和推廣行動,實在讓企業無所適從。還望監管機構提供配套,幫助本土企業以至香港市場與西方國家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