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社會責任投資(Social responsible investment)已有上百年歷史,近年更加受到重視。不少調查都指出,年輕新一代更關注自己投資組合背後的社會責任,綠色金融因此成為熱門議題,不少基金公司因而成立了所謂ESG 基金,標榜投資背後的社會責任。但ESG基金、或所謂ESG的ETF是否真的更符合社會責任?這個議題值得深思。
現時基金公司若希望成立ESG 基金,他們一般會向第三方服務公司買入上市公司的ESG評分數據,如我們到彭博的數據庫看一看,就知道現時全球有五大ESG 評分供應方,五大供應方的評分標準並不相同,就像信貸評級一般。若再仔細調查這五大評分供應方的評分方法,他們大部分都是以披露比率作為評分,即是某公司在ESG 的國際標準要求的各個披露項目下,披露得愈多愈詳盡,得分愈高,彭博自己就很明顯是用這個標準。這標準表面看起來合理,但深入一層思考,披露比例愈高,只表示公司透明度高,並不表示公司環保及社會責任的表現更好,但為甚麼評分公司不以表現較好作為評分?原因是因為行業不同,規模不一樣,以現時的ESG 國際標準來說,很難將兩間不同公司,以一個相同標準來評定好壞。
除了評分標準的問題,傳統的社會責任投資,最早期的選股方法我們稱為負面篩選,意思是投資方會篩選掉不符合社會責任的某些行業完全不作投資考慮,例如他們不會投資煙、酒、武器、色情等行業。但諷刺的是,在下曾經見過一家在澳門上市的賭場,他們的ESG 報告以現時的國際標準來說近乎完美,如果一個ESG 基金將其納入投資組合,就會變成投資標準比百多年前初期發展的社會責任基金都不如,這是否一個理性選擇?
筆者提出以上的問題,其實是沒有一個正確的意見或答案的,只是給大家思考,亦提醒大家即使買了ESG 基金,也不一定對地球生態有正面影響,只是我們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表態的一步,這一步雖然不知是否有效,但最低限度有助推動整個經濟組合向更正面方向發展,請大家不要小看自己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