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因應氣候變化急劇惡化,全球包括香港在內,於2019年經歷了135年來最暖的冬天,全球各地的學者和專家一致認為,減少碳排放刻不容緩,而終極目標是讓地球每年達到「淨零」排放,意味人類需要對每年排放的碳進行等量消除。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便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減排措施、借助新技術以及創新的公共政策。
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呼籲全球需在2050年前達成零碳排放目標之後,Carbon Neutral(碳中立)成為了商界的熱門議題,國際大型企業亦相繼響應。然而,在碳中立並未普及到亞洲市場的時候,卻有國際企業在2020年先拔頭籌,訂下艱巨的減碳目標,突破零排放,向負排放進發。
今年1月,在微軟雷德蒙德總部的一個活動上,微軟總裁 Brad Smith、微軟首席財務長 Amy Hood 以及微軟首席執行長Satya Nadella宣布微軟計劃在 2030 年實現Carbon Negative(碳負排放),並在2050年從環境中去除該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直接或通過用電排放的所有碳。
分階段計劃 從零至負排放
這項具前瞻性的計劃將以分階段形式進行,並預計微軟在 2030 年可將碳排放量減少超過一半以上,包括由該公司營運直接排放,以至微軟整個供應鏈和價值鏈所產生的排放。與此同時,微軟將加強早於2012年開始推行的內部碳稅政策(2019年調費,將費率上調至每公噸碳排放 15 美金),從原來的收費範圍僅局限於該公司直接排放,拓展至企業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合作夥伴。有關收益將用作支持實現碳負排放目標。
微軟還提出了一項倡議,藉著資源上的優勢和技術,推動全球各地供應商和客戶減少他們的碳足跡。為此,微軟將開發和部署數位科技,以及撥款 10 億美元設立氣候創新基金,從減少碳排放、碳捕獲和碳消除技術著手,促進行業發展。2021年起,微軟將提升供應商對碳排放的要求,在供應鏈採購流程中明確標明此為甄選供應商的條件之一。所有新的舉措和發展進程均可於公司未來的的《環境可持續發展報告(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Report)》中看到分析和解說。
香港減碳策略 滯後國際
借鑒微軟艱巨卻極具策略性的減碳目標,僅僅一間企業已能夠引起全球性的迴響,願意就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肩負起社會責任,但香港作為一個先進城市,打著國際金融都會的牌頭,卻一直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落後國際市場。
香港政府環境局轄下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於2019年就香港的長遠減碳策略進行諮詢,當中包含了不少有助達成低碳社會的方向性建議,但若細看,有一部分的建議其實是不斷「重複」,例如推動低碳交通、節約能源和電力公司進一步減碳等,卻從未有任何落實的時間表。相反,英國倫敦已計劃在2021年全面採用電動的士,取代舊有柴油的士。
當全球城市陸續有不同的減碳策略出台,但香港卻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原地踏步,相信香港的競爭力也只會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