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黃思靈

時常聽到ESG(即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及管治Governance),未知這三個元素在大家心目中是否都一樣重要?筆者最近看了一些資料,才發現跟原有的想法大有差異。
ESG所說的其實都是風險管理。不同行業的公司面對ESG這三大支柱下的不同主題(或考慮)敏感度均不一致。比如說,「環境風險」對一家主要靠燃油或燃煤生產電力的發電廠來說很重要,因其是否符合監管機構對公司於環境保護方面的要求,除了可能影響成本與盈虧,更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發電廠能否繼續維持經營權;但同樣的「環境風險」對銀行來說重要性則較低,反之「管治」不當帶來的風險可能更高。
而且,如上述提到的發電廠例子,即使其已經比別的行業為環境保護作出更多的關注,假如只根據公司的行為來評價ESG,評分可能很高,然而大家都會同意發電廠對環境極具破壞性,無論其做了多少,都只屬於事前的防禦措施或事後的彌補。所以一般來說,評級機構會再按行業對公司的ESG分數加以調整,以增強不同行業公司之間的可比較性。
因此,在各種考量下,ESG這三大元素在不同(行業)公司裡的「份量」幾乎不可能統一。每個市場、每個社區以至每個人對這些元素重要性的看法亦有分歧。難怪目前ESG評級機構或標準仍是五花八門,未有一個飽受各方認可的準則。
與其要當ESG評審的權威,筆者建議這些評級機構倒不如提供更多和ESG相關的數據,利便各人能從自己的立場篩選相關的指標再組成各自的評分標準,大大提高數據的可使用性,也幫助推動ESG在社會的發展。
Visit www.foe.org.hk for more news about Friends of the Earth (HK)!
Green Finance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financefoehk/
FoE (HK) LinkedIn page: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friends-of-the-eart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