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說到綠色金融,我們可能會想到各種不同的金融產品,例如綠色債券,ESG基金等等不同的花巧名稱與產品,但我們是否買了所謂綠色金融產品,就真真正正支持到地球生態,然後就可心安理得的生活?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回歸本質,看看所謂綠色金融產品的結構。

在眾多綠色金融產品中,綠色債券顧名思義,是購買者以小債權人的身份,貸款出來支持綠色項目,而ESG基金,則是通過投資基金,期望基金經理以符合自己理念的投資方式,來選擇投資項目,以改善地球生態,表面看來故事簡單,但現實的故事發展,又是否真如我們所願?

很多朋友問筆者,電動車何時才能全面取代石化能源車。記得2006年時,筆者是一個綠色私募基金的投資基紀,當時Tesla 的電動車快將推出,傳媒的消息遮天蓋地。當時除了Tesla外,筆者手頭上收到的電動車初創企業商業計劃書就有十多個,到2008年Tesla第一款電動車正式面世,當時我們跟蹤的其他電動車項目,每天都發新消息給我們,今天是電機的功耗又提升了多少,明天是電池的放電能力又提升了多少,有投資銀行出了行業報告,預計2012年,電動車就會大爆發,全面代替傳統汽車,現在回顧,究竟發生了甚麼問題,令電動車到今天市佔率仍如此偏低,電動車企業仍只是那三數家?

要剖析這個問題,我們必需從各個層面深入了解,首先是生產者的層面,要令一位用戶很方便地使用到電動車,統一制式非常重要,就如我們從前的錄音機錄影機,每個生產商的產品都是統一制式,每個供應商都提供一模一樣的產品,你不會擔心買回來的錄音帶,插不進家中的錄音機,但電動車到現在,各個汽車生產商、電池生產商,從來沒有意欲坐下來開會討論統一制式,如果有統一制式,我們買車不買電池,只到換電站換電池,則完全沒有我家的屋苑是否有充電器,充電時間要多長,不同汽車的充電器又不一樣,汽車維修是否有各個牌子的統一代理等問題。他們為甚麼不坐下來談?若你是Tesla, 你願意分享部分技術機密嗎?你是比亞迪,你願意公開你部分的電池核心技術?

從消費者層面,除了上述問題令消費者難以下決心購買外,消費者通常亦會對新產品有一些不合理的期望,例如不少消費者會認為,鋰電池會有爆炸危險。但這個擔憂又是否合理?簡單地說,我們現在使用的鋰電池普遍包括錳酸鋰,鈷酸鋰,或磷酸鋰鐵,當中沒有一種是有爆炸成分的,它們之所以有機會爆炸,是因為電池一般以鋁包密封,電池內因短路會引至高熱而谷爆鋁包,引出物理爆炸而不是化學爆炸,可以說,這種爆炸的機率,遠遠比現在內燃機汽車出意外的機率為低,但我們一般人或監管機構,對新事物卻往往有毫不合理的標準要求,但從來無法用對等的比較法作清楚對比。

從政府的層面,除了在稅收及補貼方面工作外,有沒有主動研究解決充電站問題,法例問題(如允許更多的不同電動行車器如電單車),或支持更多的邊際研發?

直到今天,若你問生產商,他們會說,早在2010年,我們已能生產充電後走四百公里,技術完全成熟的電車。但你問消費者,他們會說,充電最快也充個多兩個小時,入油只要幾分鐘,屋苑沒有充電位,有充電位又長期給非電動車佔用,我怕它會爆炸,不安全,維修很困難,全港只有一兩個維修商,出事可能要等兩個月……., 問政府,他們會說,我們當年已給出很大的稅務優惠,但效果欠理想。

現時各個政府都定下碳中和時間表,但我只舉例一個行業,我們面對的困難就是如此的多。看來要一個綠色行業生存,只支持綠色金融,是遠遠不足夠的,我們不論是生產商,消費者,政府,如果每個持分者都不願意多走一步,想想辦法如何推動行業發展,就如電動車一樣,技術早已成熟,消費者又願意出錢買,政府又願意稅務政策鼓勵,但發展就是龜速,每人都只會「食花生」,看其他人向前走坐享其成,試問以這個心態,我們的2050或2060碳中和,又如何能真的做到?


瀏覽香港地球之友網頁 www.foe.org.hk 了解更多
綠色金融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reenfinancefoehk/
香港地球之友 LinkedIn 專頁: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friends-of-the-eart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