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在疫情之下,在下被邀到馬來西亞參加了一個商務會議,演說有關ESG 議題。主辦單位力邀在下前往,原因是ESG 這議題實在太火,很多商界人物都很想和在下親身交談,可見ESG 已成為金融界最熱門話題。
百多人三天的會議,有很多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交談。不少朋友很興奮地跟在下談論ESG 發展,有很多投資銀行,就跟在下談論ESG 的衍生工具趨勢;也有很多人跟在下說,想不到Cryto後有 NFT,再有 Metaverse,那麼快主角就再變成 ESG,大家一定要掌握新機會;也有與會者跟在下說,在他眼中,ESG 只是新一輪的金融炒作工具,毫無實質作用,當中監管機構要求披露的東西愈來愈離地,愈來愈沒有實質意義。可惜三天會議,從頭到尾沒有人跟在下討論過實質的ESG 內容需求及意義。
首先在下要說明,在下從事環保工作多年,由非政府組織做起;到偏遠地方進行生態復修;到二十年前開始為香港的一所家族基金在國內成立中國第一個環保基金,為基金定下所有環境及社會規範。雖然早年工作並未出現ESG 這個花巧名詞,但多年工作都離不開ESG 的實質內容發展。在在下的腦海中,從來沒有將這部分工作與「炒」字掛上勾。
在下在中環金融圈打滾,當然了解中環價值。不少工作或商業伙伴,價值觀其實很接近:這世界上只要百分百合規,做得乾淨利落,任何不擇手段的公開行騙都沒有問題。所以中環有出名的殼王;有近乎合法搶劫的大比例供股向下炒…… 因為全部合規,所以公開談論並實行這類計劃是符合中環價值,不會有任何道德包袱及羞恥感。ESG 在金融圈內,被視為下一輪炒作的明日之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觀乎ESG的出現,理由其實很簡單:公司需要良好管治,而良好管治不單需要照顧股東利益,也需要照顧持份者利益。氣候變化也是ESG 出現的原動力,我們面對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滅絕危機,關注氣候變化並承擔責任是每家公司的道德義務。其實說來說去,ESG 的初心就是向下一代負責,不能毁掉他們的生存空間,以及對身邊的人有同理心和關懷心,僅此而已,內容並不複雜。可惜,我們的初心,已愈來愈被扭曲了。
政府部門為了交數,向外宣稱綠色金融發展良好,綠債就變成了說故事和自圓其說的架構;投資銀行在虛幣及元宇宙炒不起的情況下,就抓緊ESG 作為下一個明日之星,大量發展ESG 的評分與指數,來創製新的投資產品,卻從來不會關心最基本的ESG 報告質量及當中數據真偽;監管機構只求有形,推出投資產品披露氣候變化的危機,而數據公司亦衍生大量這類產品出售,可惜這些數字對投資人毫無意義之餘,也沒有任何實質支援,為企業找出真正面對氣候變化的方案。
在下當年從事環保工作開始,就被視為異類中的異類。經過多年社會變遷,異類工作入了主流,當中得到的人生經驗是:認為對的事,只需埋首苦幹,天道酬勤。數十年後南柯一夢醒來,原來世界是真的可以改變的。「不要失望」是人生最重要的座右銘,所以在下對新生代說,2016年港交所開始要求強制披露ESG,如果到2026年,我們手頭上的客戶有百分之十對ESG真的關心了,真的開始了解ESG 的初心,我們就算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