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Alexandra Tracy

大家可能不知道,世上首個有紀錄而又成功的眾籌項目發生在1997年。當年一支英國搖滾樂隊Marillion,為舉辦他們的巡迴演唱會而在網上向粉絲集資。隨著這個成功例子的誕生,首個眾籌平台ArtistShare在2000面世。自此之後,眾籌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相關市場急速發展。
今時今日,全球很多有關生物多樣性和保育的項目都紛紛開始以眾籌方式募集營運資金。特別是在低收入國家,政府用於保育工作的資源有限,眾籌不止讓相關機構有機會獲得新資金,甚至能接觸千里之外的捐款者!
與帛琉同行
在2014年,太平洋島國帛琉決定在其領海中設立海洋保護區,眾籌在這個行動中擔當了重要角色。當地憲法規定,執政者須「採取正面的行動以保護美麗、健康和資源豐富的自然環境」,因此保育工作成為帛琉政府的重要綱領。該片海域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可以找到超過1,300種熱帶魚、700種珊瑚、7種硨磲蛤,以及部分世上最大型的海草床。
當地提出將23萬平方哩的水域劃為海洋保護區——面積相當於美國德州。設立保護區需要在科技方面投放大量資金,包括購置無人機、衛星、被動式監察浮漂以及建立艦隊和機隊等,才能維持和切實保護整個區域。除此之外,還要定期調查保護區的成效、向公眾宣揚並教育當地居民有關保護區的新措施,這些都需要有資金持續支持。
為了補貼部分成本,帛琉透過網上眾籌平台Indiegogo發起了名為「與帛琉同行(Stand with Palau)」的眾籌,是首次有國家以這種形式為海洋保育籌集資金。在來自世界各地近600名捐款者支持下,項目共籌得超過10萬美元。
資金與公眾關注
自此,眾籌漸漸成為各種保育項目接觸更多潛在捐款者的方法,由保育個別物種,到如帛琉一樣保育整個生態系統的項目都有。相比傳統的集資機制,例如經政府或大型機構獲得資金,眾籌所得的金額一般較小,但不少項目管理者認為,提升公眾對保育工作的關注度亦是眾籌的好處之一。這種方法有助保育項目接觸全球和新受眾,啟發更多人支持並將保育信息傳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