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交流園地】姚樹誠, CESGA

潮流興講元宇宙,但究竟甚麼是元宇宙?元宇宙與ESG又有甚麼關係?筆者近月分別出席香港會計師公會(HKICPA)及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的年會活動,分享講解元宇宙的最新發展及對傳統專業的潛在影響。第一個必問的問題,甚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的定義言人人殊,典故可以追朔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筆者認為元宇宙包含以下三項元素:(一)沉浸式體驗,(二)社交型活動,(三)資產擁有權。首先,隨著數據頻寬及可穿戴設備等硬件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簡稱XR,包含AR (增強現實)、VR (虛擬現實)、MR (混合現實))的軟硬件應用開始出現,使用成本開始可為零售用戶接受,降低廣泛推廣普及使用的門檻。
第二,社交型活動。從現時已能實現、多人線上“邊玩邊賺”(Play-to-earn)游戲,到展望將來的宏觀的數字城市,元宇宙講求的是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提升人類社會的福祉及生產力。第三,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的數字資產,作為激勵元宇宙發展的經濟模式。從Web1.0 單向式傳遞資訊,到大型社交平台擁有用戶資料的Web2.0,我們正逐步邁向推崇“創作者經濟”的Web3.0新經濟模式。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發展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包括區塊鏈、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元宇宙重要構成部分。從2021年開始,國家層面及地方政府,針對元宇宙相關產業的政策設計陸續推出。據統計,已經有多達24個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等公佈了其元宇宙發展政策。
國家另一個重大政策是“雙碳”,即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那麼元宇宙科技又能否協助達至綠色減碳這個宏大目標呢?比爾蓋茨在其著作《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過上健康和富有成效的生活,而要求落後國家放棄使用更多能源改善生活是不道德及不切實際的。解決出路應該是投資突破性技術實現碳中和。
使用區塊鏈甚至是元宇宙科技以解決氣候危機已經不再只停留在概念上,不少案例已經落地進行。數字分身(Digital Twin)技術,可以對全環節建模仿真及沙盤推演,在例如房地產業已經開始應用,可以減少規劃設計時的碳排放。新加坡、波士頓及三藩市等城市甚至已經建立城市級別的數字分身,以實時數據分析規劃城市發展,模擬政策效果,強化城市風險應急能力。
其他外國的案例包括建立類似NFT交易平台,促進可再生能源證書及碳排權點對點交易。一家叫Power Ledger的澳大利亞公司,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嘗試創新電力交易市場,例如消費者可以通過區塊鏈上不可篡改賬本追查電力的生產來源,令其對潔淨能源有所選擇。其交易平台可以讓消費者進行P2P買賣太陽能電源。另一個在南非的公司The Sun Exchange,利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技術,促進第三方投資太陽能電板,通過其線上微租貸平台向當地的學校、老人院、小微企等借出電力。投資者從中獲取利息收入,借貸方獲取潔淨能源拓展生產所需,當地環境實現碳減排,達至三贏。
筆者早前出席香港科技大學30週年校慶暨Web3嘉年華的校友活動,副校長汪揚教授致辭指出,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應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成為中國數字經濟和元宇宙發展連接世界的橋樑和沙盒。香港自身需要發展Web 3.0數字經濟,以其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引擎。願景是建立“元宇宙香港”(MetaHK),力爭將香港打造成元宇宙智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