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的氣候經濟和 ESG 會如何發展?

【ESG分析師洞見分享】Ryan Fung, CESGA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經歷過 2022 年的戰爭未止、右翼政治回勇、經濟不景氣、通脹失控等因素夾擊之下,人類所面臨氣候危機可謂有增無減,到底在 2023 年情況又會否有所改善,重回正軌發展下去?

滙豐證券發表 2023 年氣候展望,提到一系列對於今年氣候政治和氣候經濟的展望。首先,就是湧入氣候融資相關的資金變得龐大。以優惠利率進行的氣候融資(Concessional Finance)需求相信會數以萬億計,相信流入相關領域的資金只會有增無減,且有快無慢,金融機構的投資也要因應去風險化。活在有錢有辦法的世界,相信屬於利好。

第二,就是更具質量的淨零抵消,由於北美、歐盟、亞洲等地區會進一步完善氣候披露,未來一系列企業相信會面臨更嚴格的審查,外界會更看重用以抵銷碳排放的方式和質量,相信在氣候宏觀調整之下,會迫使企業更認真看待去碳化。

在國際層面政策上,因氣候而起的國際磨擦似乎增多,如歐盟會為向 2030 年碳中和目標邁進,敲定針對氣候變化的「Fit for 55」草案,帶動社會與經濟轉型,不過相信碳關稅(CBAM)將會掀起一場氣候貿易戰,且有機會觸怒貿易夥伴國家。

事實上,歐洲多國錄得歷來 1 月最暖氣溫,至少 8 個國家,包括波蘭、丹麥、捷克、荷蘭、白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等的天氣,較以往 1 月同期溫暖,這個悲慘的大環境,也符合科學家一直以來的警告。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公佈第 6 份評估報告(AR6)的第 3 工作組報告(WG3)提到,已幾乎不可能把溫度上升控制在 1.5 度之內,對 2025 年前做到碳達峰不樂觀,意味人類如抱有決心要減碳,阻止全球升溫,就需要進一步大刀闊斧執行氣候政策。

ESG 披露為何而做?歐美看待「重要性」路線不同

【ESG分析師洞見分享】Kyle Chung, CESGA

歐美地區正在加強監管漂綠,美國和歐盟近年積極發展新的 ESG 披露法例,但兩地監管機構對「重要性」的理解和路線並不相同。歐盟走得更前,認為 ESG 披露除了是為保障投資者了解企業的 ESG 風險,也要揭示企業的環境和社會足跡;惟儘管其可持續披露願景更進取,同時卻偏離目前醞釀中的國際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

去年 4 月,歐盟發佈「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 (CSRD),以取代先前的「非金融報告指令」(NFRD)。CSRD 將要求更嚴格的披露標準,覆蓋更多大型公司,企業披露將涵蓋氣候變化、污染、水和海洋資源、生物多樣性、循環經濟、社會和治理問題。歐盟計劃分三階段實施,本身受 NFRD 覆蓋的公司,將於 2024 年 1 月起要按 CSRD 匯報;而其他不在 NFRD 範圍內的大型公司,則需於 2025 年 1 月起按要求匯報;2026年 1 月起 CSRD 將適用於其他中小企業、小型信貸機構和專屬保險公司。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一改長期以來不願規範 ESG 披露的傾向。去年SEC 提出關於氣候相關披露的新規則,擬議草案要求企業披露其面臨的氣候相關風險以及對財務指標的影響。SEC 的提案現已公開徵求公眾意見,其分階段實施日期因公司規模而異,最早將於 2023 財政年度落實。如果該提案最終敲定,ESG 報告則由主要為自願披露的層面,變成納入監管層面。

歐美兩地監管機構的披露原則差異甚大。歐盟的氣候披露計劃,核心在於「雙重重要性」的概念,意思是指企業不僅需要報告環境問題對其業務可能的影響,還需要報告他們自身的環境和社會足跡,以揭示企業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美國 SEC 擬議規則中的「重要性」,則是旨在讓投資者在投資和投票時,能作出充分知情的決定。

負責制定國際會計準則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組建「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委員會」(ISSB),正整合可持續發展的匯報準則,未來將成為最具分量的可持續報告參考準則。ISSB 採用企業價值方法,衡量可持續性如何影響公司的估值,目前的提案要求公司披露外部 ESG 風險對其業務的重大影響,但並未明確要求公司詳細披露其營運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有別於歐盟在可持續披露的強調「雙重重要性」。

晨星的投資管理研究總監 Lindsey Stewart 刊登在哈佛法學院論壇的文章檢閱了 20 間大型資產管理機構提交的 ISSB 意見書 [1],當中可見意見分歧。在所檢閱的意見中。有 6 間機構表示同意 ISSB 所着重的企業價值,包括 Capital Group、Dimensional、Legal & General、Wellington、UBS 和 Vanguard,可歸類為認同 「單一重要性」。另外有8間機構——主要位於歐洲(包括 Allianz、Amundi、BNP Paribas、DWS 和 Schroders),鼓勵 ISSB 考慮採用「雙重重要性」原則,支持審視公司對環境和更廣泛社會的影響。另外有 5 間美國資產管理機構建議,包括BlackRock、Invesco、Northern Trust、State Street 和 T. Rowe Price,需要用更靈活的方法來適應當地的監管。

全球廣泛採用的 ESG 報告標準包括有「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但其未有整合到 ISSB 的計劃之中。自 GRI 成立以來,應用「雙重重要性」一直是其核心主題。隨著 ISSB 走向舞台中心,需要解決箇中疑問:可持續報告應主要作為降低投資者風險的工具,還是應作為企業責任的指標?如 ISSB 考慮弱於「雙重重要性」的版本,或會鼓勵人從 GRI 轉為採用ISSB 報告標準。商業機構或會釋出和接收錯誤信號,誤以為與環境對公司的財務影響相比,公司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為之次要。

[1] ESG Reporting: Asset Managers Express Divergent View

*原文刊登於CUP媒體。本文章更新於2023年1月13日 。

養老金和保險金在 ESG 市場的角色

【ESG分析師洞見分享】Ryan Fung, CESGA

養老金和保險資金傳統以來一直是責任投資市場的兩大驅動力量。根據美國 2018 年數據,54% 的 ESG 投資者來自公共部門(Public Assets),養老金佔比重,還有 37% 的 ESG 投資者來自保險資管行業;同一年,瑞士 ESG 投資者中,58% 來自保險資管,29% 來自公共養老金,還有 10% 來自企業年金。

受此影響和激勵,愈來愈多的歐美機構投資者,尤其是諸如養老金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及家族辦公室等資產擁有者(Asset Owner),開始踐行負責任投資與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希望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資本,來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們在選擇外部基金經理(Asset Manager)來管理其資本時,要求後者必須關注 ESG 要素、踐行負責任投資原則,例如不允許基金經理投資高污染、高排放,或者使用童工、存在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的公司發行的股票或債券等。

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已成為負責任投資的積極倡導者,2016 年至 2018 年日本可持續資產增長 3 倍,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就是主要推手之一。該基金在 2017 年開始追蹤專注於日本股市的 ESG 指數。 它在 5 個 ESG 基準中分配了 3.5 萬億日元。

為何養老金會如此青睞 ESG 呢?籠統來說,原因有三。

第一是養老金的長期屬性。養老金投資是典型的長線投資,要以 10 年、2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考慮投資收益,ESG 投資的特徵符合長期屬性的要求。

第二是養老金的避險屬性。因為資金量巨大,且背負數以百萬計的社會家庭的托付,養老金機構無法承擔過高風險,穩健收益比高收益更有吸引力,ESG 投資的特徵也符合這一點。第三是養老金的公共屬性。養老金受益人是社會公眾,資金帶有一定的公共屬性,投資行為應符合主流價值取向,避免產生重大的社會、環境負面影響。ESG 投資的負面篩選可以有效規避此類不當投資行為。

至於為何主權財富基金也會如此青睞 ESG 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可試圖從 2 個角度去思考。首先是化解政治和外交內涵,避免投資策略引起爭議。主權財富基金特有敏感的政府背景和龐大的資金規模,及其投資目標密集於金融或者戰略資源領域的特點,易引發被投資國家的嚴重憂慮。

主權財富基金的透明度相對較低,為金融監管帶來不便;在金融、軍工、自然資源等敏感行業,外國主權財富基金可能利用投資機會獲得重要情報,對被投資國的國家安全造成損害。因此為了減少市場上的擔憂,贏得更好的投資環境,實現主權財富基金的成功運作,許多主權財富基金在做出投資決定時,將 ESG 投資的標準納入考慮範疇,將一些涉及軍工、煙草等敏感行業,以及涉嫌破壞環境、違反人權等敏感問題的公司,排除在投資範圍之外。

其次是追求穩妥的投資回報和長期價值的考慮。一般而言,主權國家或地區創建主權財富基金的目的有三:一是穩定國家收入,減少意外波動對經濟的影響;二是積蓄財富,保障人民福利;三是支持國家發展戰略。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其基本目標都是謀求長遠投資,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以保證國家盈餘財富購買力的穩定。特別是其中的主權養老基金,由於它是國家的重要戰略儲備,因此對收益率穩定的要求會更高,需要盡可能避免黑天鵝事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