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ESG、可持續性和其他相關術語現在無處不在。幾年前,它們還是行話,對我們許多亞洲人來說仍然很陌生。我們很高興聽到更多人談論可持續發展並做好事,讓我們的後代生活更有意義、更有希望。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意識到,許多公司正試圖利用我們的宗旨讓我們相信他們的行為或活動是環保和可持續的。實際上,存在許多漂綠陷阱——當公司誇大其環境聲明和承諾時。

你、我和許多其他人顯然在追求渴望更環保、更可持續的產品和服務。根據全球戰略諮詢公司 Simon-Kucher & Partners 的《2021 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85% 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五年中已將消費行為轉向更可持續的方向。此外,60% 的消費者認為可持續性是一個重要的購買因素,34% 的受訪者願意為可持續產品或服務支付更高價錢。綠色和環保商機正在推動公司開發更多綠色、可持續的產品,但同時驅使其中一些公司為其品牌和產品漂綠。

氣候變化是環境可持續性問題的前沿和中心。由於來自投資者的壓力,許多上市公司已承諾實現淨零,並宣布了減少排放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的長期目標。然而,魔鬼存在於一些承諾和目標的細節中。如果公司缺乏對其淨零排放軌跡的解釋和報告,或者將大部分減排工作留到 2040 年代,他們應該受到客戶、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質疑。嚴重依賴未經證實的技術或碳信用的發展無助於環境,不應鼓勵。漂綠問題需要解決。

上個月,淨零資產所有者聯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更新了其目標設定協議,其中包括禁止碳去除(carbon removal)以實現中期排放目標。我確實認為,從長遠來看,一些碳去除技術將能夠商業化,成為具有成本效益、可擴展的解決方案。擁有充足資源的公司當然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幫助加速這些技術的發展。但就目前和不久的將來,公司應該更多地關注減少自身排放並與供應商和客戶合作減少排放。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有益於環境的品牌、商品和服務。由於消費者需求的轉變,許多公司正在開發不含或較少使用塑料和其他化石燃料材料的產品,使用沒有或較少化學品和藥物的模擬自然技術種植農作物和養殖動物,並利用可再生能源。毫無疑問,我們正在看到更多對環境更友好的產品和服務。但隨著漂綠策略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需要仔細審查與環境相關的聲明,尤其是那些出現在服裝、食品和其他消費品的營銷和標籤中的聲明。應特別注意“環保”、“純天然”、“不含化學物質”、“天然產品”和“無毒”等詞語以及與綠色和可持續相關的意象。這些文字和意象可能含糊不清、無關緊要或具有誤導性。我的建議是仔細閱讀綠色或可持續相關標籤的細節,看清商品和服務(包括投資產品)表象的背後。

2023 年初,非牟利組織 Planet Tracker 發布了一份報告,研究了漂綠問題並強調了六種類型的漂綠行為 – greencrowding, greenlighting, greenshifting, greenlabelling, greenrinishing 和greenhushing。該報告很好地總結了公司用來漂綠的策略和伎倆。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漂綠案例,非政府組織 Truth in Advertising 提供了一份被指控沒有如宣傳中那樣環保的公司名單。

漂綠是一個很難在短期內解決的問題。我們很高興看到更多監管機構提出新的或改進的措施來審查綠色和可持續的聲明並懲罰不當行為。我們作為個人也是重要的影響者。對人類和地球負責的公司、品牌和產品需要我們的支持。當我們對一家公司或產品有疑問時應進行研究(互聯網上有大量有用信息可供參考)。最後,我們對那些故意漂綠的公司和產品應避之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