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分析師洞見分享】 Kyle Chung, CESGA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各國均表示要減少碳排放,市場力量可提供誘因促進企業減排,例如碳交易市場。

碳市場分為合規市場和自願碳市場兩種。在合規市場,監管當局會為碳排放量或碳排密度設立上限,排放受限的企業會分配到排放配額,並可於市場交易配額。例如若甲企業的排放量未達上限,可於碳市場賣多出的碳信用額;乙企業排放量如超標,則可購買碳信用以處理過多的排放。歐盟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設於2005年,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在自願碳市場中,透過不同減碳方案以建立碳信用,例如投資再生能源與碳捕捉、植樹造林等,經由第三方機構認證後,計算出減量額度來取得碳信用。其他企業可於自願市場購買相關碳信用產品,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

隨着各國逐漸邁向碳中和目標年份,它們需加快減碳步伐;按常理企業間剩下的碳排放配額將逐年減少,碳信用價格在市場上會愈趨昂貴,迫使企業落實減排策略,以節省排放成本。現時歐洲的碳價便在三年間飆升近四倍。

不過碳市場機制仍可能讓意圖漂綠的企業有機可乘,例如它們在自願市場購買碳信用產品,聲稱已抵消企業自身的排放,從而達至碳中和;然而相關企業或未有實質措施減排,自身的碳排放量甚或不跌反升。

而一些自然類碳抵消方案的碳匯可以逆轉,例如森林或會遭到砍伐或燒毀,其存在林木中的碳又釋放到大氣中。企業和公眾需要持續監察碳信用的質量和後續管理。自願市場的碳信用產品亦須提升透明度,增強企業和公眾對產品的信心。 企業也不應視碳信用為碳排放贖罪劵。要真正減碳,其應先從碳審查入手,然後設定實質減碳目標及方案,例如淘汰低能源效率的舊設備、提高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等。碳信用抵換應被視為在自身減碳施了渾身解數後才採取的最後策略

#碳市場 #碳信用額 #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