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ra Tracy 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在亞洲地區的中產階級消費增長的帶動下,預計在今年,全球即棄塑膠包裝產業亦高速增長價,值將達到260億美元。諮詢公司Future Market Insights的一項研究預測,即棄塑膠的市場在2023年將擴大6.1%,到2033年更將達到470億美元。
隨著更多人遷入城鎮及可支配收入將增高,亞洲企業亦於許多行業上廣泛利用即棄塑膠,最明顯的是在電子商務、食品和飲料及醫療保健領域。而在印度和中國等主要市場,網上食品配送業務的普及化,亦成為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在相對落後的地區,市場亦廣泛派發即棄塑膠袋來銷售廉價產品,引生整個陸地板塊更嚴重的廢物和污染情況。
回收方面進展甚微
非營利組織Minderoo基金會一份報告上所述的發現更令人沮喪。報告上指出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全球即棄塑膠的產量是再生塑膠產量的15倍。在此期間,整體生產了600萬噸即棄塑膠。而隨著世界各地的化石燃料公司將其重心從石油生產轉向石化產品,這一數字預計將急劇增長。同時,全球生產的所有塑膠中,僅9%有被回收,導致每年約有1000萬噸的塑膠垃圾最終漏入海洋。
在大多數國家,生產原生塑膠的成本比分類、清潔和回收舊塑膠的成本更便宜,這才是根源問題。據Minderoo指出,公司只在發達國家作投資,擴大回收能力,因為那裡有鼓勵對回收塑膠需求的法規。而在塑膠污染日益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卻較難吸引投資,用作回收基礎設施項目。
私人資金開始流向新興市場
根據Circulate Initiative的「塑膠循環投資追蹤」,在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間,塑膠循環解決方案(定義為通過消除、減少或重新使用塑膠,或通過保持塑膠材料的循環流通而不使其洩漏到環境中,來應對塑膠污染挑戰的技術、商業模式或其他方法)獲得了41億美元投資。
令人鼓舞的是,下游解決方案,特別是急需資金的循環和回收服務,獲得了其中36億美元的資金。然而,Circulate Initiative強調,要建立塑膠的循環經濟,整個塑膠價值鏈仍然需要更多不同的投資。上游解決方案,對於轉型也是至關重要的,這為投資顛覆和創新創造了機會。如材料和重新設計、重新填充和再利用及電子測繪。
更多資金進入亞洲
「塑膠循環投資追蹤」所找到的絕大部分投資,有35億美元進入了亞洲,佔總數的87%。其中,16億美元的私人資金投資於東南亞,其次是東亞和南亞,分別為11億美元和6.78億美元。
亞洲投資水平加快,反映出此地區的塑膠製品挑戰規模。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80%以上漏入海洋的塑膠垃圾來自亞洲,而該地區的新興國家仍在從發達國家進口大量垃圾。
更積極的是,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數個亞洲國家已實行新法規來解決塑膠垃圾問題,例如對包裝的生產者延伸責任(EPR)要求。新加坡和越南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立法,而菲律賓正計劃要求大型企業在2028年前回收80%的塑膠包裝。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舉措將有助於調動更多資金進入這些國家。
企業做得更好
亞洲有一些公司已經在努力解決塑膠垃圾揚名。 Minderoo最近的報告指出,台灣的遠東新世紀及總部設在泰國的Indorama風險投資公司目前正在大規模生產再生塑膠。在國際金融公司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融資支持下,Indorama公司一直特別積極擴張其「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到瓶回收設施。
在風險投資領域,新加坡的Circulate Capital公司在一些大型跨國零售品牌的支持下,幾年來一直在向南亞和東南亞的初創公司投入資金,這些公司正在找出塑膠垃圾的替代解決方案。例如,孟買的被投資公司Lucro Plastecycle將低價值的柔性塑膠(如捆膜)轉化為塑膠顆粒,來出售給印度的製造商。另一家投資組合公司、總部設在雅加達的Tridi Oasis,將PET瓶變成塑膠薄片,在印尼用作製造包裝和紡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