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分析師洞見分享】Kyle Chung, CESGA

許多跨國企業已提出「淨零減排」目標。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大範圍,範圍 1 和 2 分別計算生產的直接排放及能源使用的間接排放,範圍 3 則包含價值鏈上下游活動的碳排放。過往減碳倡議的主軸在於能源轉型,皆因化石燃料為碳排放的主要來源,盡快轉型零碳能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基要目標;惟範圍 3 的排放愈來愈受關注,特別是在供應鏈上的脫碳進程。

供應鏈是指公司與其供應商之間的網絡,以生產特定產品及流通到最終消費者。據國際碳披露組織「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統計,一間公司供應鏈上的碳排放,平均比自身營運的碳排放高 11.4 倍。食品、建築、時裝、快速消費品、電子產品、汽車、專業服務和貨運,8 類供應鏈佔全球排放量的 50% 以上,當中大部分僅由幾家公司間接控制。

CDP 與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供應鏈報告,分析了 2021 年通過 CDP 披露、來自 11,400 多家企業供應商的環境數據。報告強調,企業迫切需要在整個供應鏈中採取行動,方能有效防止氣候災難。儘管供應鏈排放受到注目,但 CDP 報告指只有 28% 的供應商報告了已制定低碳轉型計劃。

企業在減少供應鏈排放上有其挑戰。第一是測量方面的挑戰。全球供應鏈複雜,相互關聯,意味著許多企業難以完全掌握相關商品和服務的流動全貌。供應鏈涉及的生產和運輸程序亦可隨時變動,在企業繪製其產品流程、了解其供應鏈狀況來計算應報告的相應碳排放量時,供應鏈變動會影響計算的準確程度。另一方面是管理權限的挑戰。供應鏈排放實際上不在企業的直接控制範圍內。因此,即使有最好的脫碳意願,企業也要依賴供應商採取可靠和持續的行動來減少碳足跡。

世界經濟論壇去年發表有關供應鏈淨零目標的報告則指出,許多減碳技術實際上已達到可負擔的水平。在其所分析的供應鏈中,約 40% 的排放可以通過節約過度生產來減碳,或使用成本低於 10 歐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碳措施。舉例說,在食物供應鏈中,可通過減少食物浪費和增加低碳肥料生產力來減排。

企業如何實現供應鏈減碳?世界經濟論壇提出多項關鍵行動,包括建立供應商的全面排放數據、設立整體減排目標、重新設計產品、改變採購策略和標準、與供應商合作,共同資助減排措施、與同行合作,提高影響力和公平競爭等。企業除了可根據排放情況選擇供應商外,還能夠協商具體的合同承諾,當中可以包括提高環保產品的採購價格或支付特定減碳項目的補償。大企業亦能和銀行合作,通過在供應鏈融資加入鼓勵披露碳排放或其他的ESG指標,為可持續評級較高和達成指標的供應商提供更便宜的融資。

*原文刊登於CUP媒體。本文章更新於2023年8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