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行動提升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水平

香港地球之友綠色金融顧問

儘管美國出現了反 ESG 運動,但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從環境、社會和治理角度提高透明度的需求仍然明顯且不斷增長。 原因很簡單——重要的 ESG 因素將影響公司的永續性及其對投資者的回報。 本月稍早(2月8日),中國三大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北京證券交易所發布了永續發展報告諮詢文件。

根據諮詢文件的內容,上證180指數、上證科創板50指數、深證100指數、科創板指數以及在境內和境外均有上市公司必須在財政年度結束後四個月發布可持續發展/ESG報告。 這些公司的第一份永續發展/ESG 報告應在 2026 年 4 月 30 日之前發布有關 2025 財年的ESG資訊。三家交易所也鼓勵其他公司發布其永續發展/ESG 報告。

在報告架構方面,公司應在四個方面進行揭露,即1)治理,2)策略,3)影響、風險和機會的管理,以及4)指標和目標。 該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與 IFRS 永續發展標準保持一致。 該指引對披露的內容進行了規定。 環境資訊揭露的強制和建議主題涵蓋範圍3排放、強制用水量、循環性和其他環境資訊。

除了環境問題外,三大交易所也鼓勵上市公司提高社會相關資訊的透明度。 企業的永續發展/ESG報告應包括有關其支持鄉村振興以及對公眾和社會貢獻的資訊。 諮詢報告中提到的其他社會相關揭露包括員工招募、福利、安全、福祉、發展和培訓。 相較之下,香港交易所只是在推動強制氣候資訊揭露。

總體而言,投資者對三大交易所旨在提高中國上市公司 ESG 事務透明度的舉措表示歡迎。 ESG揭露廣度和深度的增加將豐富投資者對中國企業長期風險和機會的理解。 透過縮小 ESG 資訊差距,尋求永續投資成果的投資者可能會更願意投資中國上市公司。

交易所和監管機構是推動企業永續發展報告的重要參與者。 但報告只是一個工具。 更重要的是公司要為了企業和其他人的利益而採取行動和改變。 投資管理可以在這方面發揮有效作用。 投資者可以透過與投資公司董事會和高階主管的接觸來發揮影響力。 他們的支持和擔憂也可以透過股東大會上的投票來表達。

China to up the game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reen Finance Advisor of Friends of the Earth (HK)

Despite the anti-ESG mov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remains clear and rising demand from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for public companies to increase their transparency from the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perspective. The reason is simple – material ESG factors will impa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mpanies and their returns to investors. Earlier this month (February 8), the three China’s stock exchanges –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and Beijing Stock Exchange – published the consultation paper o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According to the consultation paper, companies in the SSE 180 Index, S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oard 50 Index,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100 Index, ChiNext Index and companies with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listings must publish sustainability/ESG reports four months after the end of the fiscal year. The companies’ first sustainability/ESG reports should be published no later than April 30, 2026 for their 2025 financial year. The three exchanges are also encouraging other companies to publish their sustainability/ESG reports.

In terms of reporting the reporting framework, the company should disclose in four areas, namely 1) governance, 2) strategy, 3) management of impact, risk and opportunities, and 4) metrics and targets. This framework is largely aligned with that of the IFRS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The guidance is prescriptive about the content to be disclosed. The mandatory and recommended topics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covers Scope 3 emissions, are compulsory water usage, circularity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three stock exchanges also encourage listed companies to lift their transparency of their social-related information. The companies’ sustainability/ESG reports should include inform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ir suppo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public and society. Other social-related disclosure mentioned in the consultation report include employee’s recruitment, welfare, safety, well-being,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Comparatively, the Hong Kong Exchange is only pushing for mandatory climate disclosure.

In general, investors welcome the three exchanges’ initiative to make Chinese public companies’ more transparency on their ESG matters. The increase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ESG disclosure will enrich inves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long-term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ese companies. By closing the ESG information gap, investors who are looking for sustainable outcome in their investments could be more willing to invest in Chinese public companies.

Exchanges and regulators are important actors for advancing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But reporting is a just a tool.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for companies to act and change for the good of its businesses and other people. Investment stewardship can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this area. Investors can exercise their influence through engagement with investee companies’ board and executives. Their support and concerns can also be expressed through their votes in shareholders’ meetings.

風力貨船是回到過去,還是減排希望?

【意見交流園地 Idea Exchange】

幾個世紀前,船舶在大海中航行,主要的動力來自風。為應對氣候變化,現在航運業愈來愈多貨船開始使用風力輔助航行,利用風能減少碳排放量,更可能成為未來趨勢。風力船舶的模式看似回到過去,但它仍需要備用燃料才能在港口航行或在空氣靜止時發揮作用。

去年 8 月,一艘 750 呎長的貨輪 Pyxis Ocean 經改裝後,船隻兩側的翼片可以獨立轉動,機翼同時捕捉風,不使用時摺疊起來。1這艘貨輪的首航由中國開往巴西,由嘉吉海運(Cargill Ocean Transportation)公司嘉吉管理這次航行。嘉吉主席 Jan Dieleman 表示雖然每隻翼片重 125 噸,但只佔總載重很小一部分,且航行時每天可減少 1.5 噸燃料使用量,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4.65 噸,為新船減少 30% 燃料使用量。外界正在評估這類回歸傳統的船舶會否成為海上運輸的未來趨勢。

全球航運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約佔全球暖化的 3%,意味著每年產生約 10 億公噸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這一數字隨著全球貿易增長而不斷上升。而每年約有 110 億噸貨物透過海上運輸,佔世界貿易貨物量的 90%,幾乎所有貨運都是燃燒重燃油。

法國初創公司 Airseas 開發了另一種外觀像巨型風箏的翼傘,能拉動船隻穿越海洋,這個想法由兩名工程師於 2016 年提出,經過多年研究,目前正在法國和美國之間航行的貨船進行測試。聯合創辦人 Vincent Bernatets 稱,該設計可以將某些航線的燃油消耗降低達 40%,日本一家大型船舶公司已訂購了 5 隻。

研究發現到 2030 年,透過風力推進、新燃料和降低航速的結合,航運排放量最多可減少 47%,放慢航行速度還可以減少水下噪音和鯨魚面臨的風險。2目前還有其他風力船開發中,許多位於英國、法國、挪威和荷蘭等歐洲國家。幾乎所有設計都十分自動化,配備感測器,設計包括帆、旋翼和機翼的零件,國際帆協會秘書長 Gavin Allwright 指出,改造船隻的回本期可能為 3 到 5 年,新船的回本期可能更長。

不過據「金融時報」報道指出,投資脫碳的航運集團對於氣候解決方案存有分歧,一些公司押注於包括甲醇和氨在內的燃料,以及利用風來推動船舶的「巨型風箏」。3倫敦大學學院航運和能源研究員 Tristan Smith 認同風能可以在航運業脫碳方面發揮作用,但在甲板空間較小的貨船上,或在風力不太有利的航線上不太實用。環保人士則認為航運集團需要更有力的監管措施,以推動投資綠色科技。

1 https://www.bbc.com/news/technology-66543643

2 https://cedelft.eu/publications/shipping-ghg-emissions-2030/

3 https://www.ft.com/content/e1bce5dd-2060-4bb2-acbe-f856e3c66e1a

*原文刊登於CUP媒體。

印度 ESG 投資的三個著眼點

【ESG分析師洞見分享】Ryan Fung, CESGA

ESG 投資有歐美的打法,也有亞洲的打法,最大分別不只限於投資者胃納不同,且源於企業股權結構、管理層取態、國家政策一致性等因素,懂得「因時制宜」也是很重要的教條,之前寫過一些有關日本的 ESG,是時候關注一下另一個國家:印度。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碳排放的國家,如果要進行 ESG 投資,似乎也需跟中國一樣需要留意很多細節。花旗分析員在上季就發表一份清潔能源報告,提到再生能源、電動車、綠氫等領域,值得關注。

隨著印度經濟活動頻繁令發電量需求增加,將繼續推動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成長,而在再生能源之中,分析員預期太陽能是主力,光伏裝置容量強勁增進,而風能和能源儲存也有一定增長;不過由於印度在用電高峰時段出現短缺的頻率增加,相信仍會推動會產生污染的煤炭發電。

另一方面,鑑於再生能源的預期成長及其固有的間歇性,儲能系統的角色將日益變得至關重要,印度政府也宣佈了「至 2029 – 30 年為止能源儲存發展路線圖」 及「可再生能源採購方針」。

有關電動車消費市場方面,印度似乎就跟美國、中國一樣,最重要的驅動因素要看政府補貼,預計電動車在該領域的滲透率將從現在佔銷售額的 5% 增加,到 2025 財年約 9%,到 2030 財年約 20%。

不過市場佔一大部分的入門級汽車,是否會迅速實現電動化,具體要視乎企業補貼、用戶福利、汽車定價。值得留意的是,印度在電池價值鏈中仍高度依賴進口,鋰離子電池價格趨勢會左右其普及率。

至於全球也爭相要發展的綠色氫氣,花旗分析員的看法比較悲觀,認為 1,750 億盧比的總支出不足以使印度具有競爭力,縱使國家希望發展成全球綠色氫氣生產中心,目標是生產至少每年 500 萬噸,但預計印度的綠色氫氣產量,最終或許僅達政府既定目標的 20% 左右。

至於其他值得關注的領域,還有生物燃料及碳捕獲(CCUS)等相關技術,相信在政府的推動下,汽油中的乙醇混合率會大幅上升。目前整體混合率約為 12%,2026 財年的目標為 20%,但壓縮沼氣(CBG)仍處於初級階段。而儘管幾家印度大企業也有意發展 CCUS 市場,但 CCUS 成本高,是印度大規模採用 CCUS 的主要障礙,一切仍有待專門的政策作為誘因。

ESG 和 SRI 不再是小眾領域,而是迅速成為主流投資方式,不過由於 ESG 結集著地緣政治、科技、氣候、文明,一些矢志推動經濟發展的碳排放大國,似乎確實會別具特色,沒有那麼簡單。

# 本文章由 EFFAS 環境、社會及管治分析師 (CESGA) 所撰寫。CESGA在歐洲以及全球都具有高度認受性,全球報名人數持續上升。有志報讀的人士,請參閱:https://bit.ly/3tFUQ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