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全球投資者日益關注企業的環境、社會與管治(ESG)表現,香港上市公司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ESG披露要求和實務壓力。香港聯合交易所(HKEX)近年陸續強化ESG資訊披露規範,並逐步與國際標準接軌(如GRI、SASB、TCFD等)。然而,在落實報告的過程中,不同行業的企業各有各的煩惱:從數據蒐集、碳排放盤查,到跨部門協調、供應鏈資料整理、甚至第三方驗證,都可能變成辦公室裡一場 「拉鋸戰」。
港交所ESG披露新規範與未來趨勢
近十年來,HKEX從自願性指引逐步走向更嚴格的強制披露要求,不斷提升上市公司的ESG透明度。2020年起港交所已要求董事會聲明承擔ESG管治責任,並將多項社會和環境關鍵績效指標(KPI)列為強制披露或「不遵守就解釋」條文。到了2024年,港交所更進一步修訂《ESG報告指引》,將其升格為《ESG報告守則》,明確引入TCFD建議的氣候相關披露框架。這些新規定體現在2024年修訂的《企業管治守則》及上市規則附錄中,標誌著香港ESG規管進入新階段。
強制溫室氣體披露與氣候相關資訊:根據最新修訂,2025年1月1日或之後開始的財政年度,所有上市公司必須強制披露其範圍1及範圍2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主板上市公司需按照「遵守或解釋」原則,報告《ESG守則》新增D部分的氣候相關信息(涵蓋管治、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及目標四方面),鼓勵創業板公司自願跟進。再往前看一步,2026年起屬於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公司將全面強制披露氣候相關資訊,不再只是「遵守或解釋」。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及早準備氣候風險的管理架構、情景分析和減碳目標等內容,以符合TCFD的核心要求。
董事會ESG管治責任:新版《企業管治守則》強調董事會在ESG上的角色。上市公司必須在ESG報告中加入由董事會發表的聲明,說明董事會如何監督ESG事宜、制定ESG管理方針與策略,以及如何定期檢討ESG目標進展。尤其針對氣候風險,企業須披露董事會層面的管治架構與監控流程,讓投資者了解公司如何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遇。這等於把ESG提升到公司治理的核心層面。此外,2025年7月起生效的《企業管治守則》修訂也要求董事必須接受培訓,內容涵蓋企業管治與ESG事項(包括與公司相關的氣候風險與機遇)等。換言之,未來董事會成員需要對ESG知識「補課」,以便有效履行監督職責。
對接國際標準的路徑: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致力於讓本地ESG披露與全球標準接軌。2024年底,香港特區政府發布了《香港可持續披露路線圖》,要求公共責任實體(如上市公司等)逐步採用ISSB國際永續準則,並明確目標:大型企業最遲在2028年前全面採用ISSB準則。這表明未來幾年香港企業的ESG報告將向IFRS S1/S2等國際標準靠攏,報告內容更一致、可比。事實上,不少香港上市公司已經超前部署:有研究顯示,本港有64%的企業在ESG報告中參考使用了除港交所指引外的其他框架,其中採用GRI標準的高達88%,明示遵循TCFD框架的約38%,另有19%參考了SASB準則。可見港企為滿足全球投資者期望,早已在自家ESG報告中同時對照多套國際準則。但多線作戰也帶來新的挑戰:如何兼顧不同框架的指標要求、避免重複工作,讓許多企業傷透腦筋。
不同行業的ESG落地困境
每家公司在編寫ESG報告時,都彷彿要進行一次企業內部「大巡禮」。不同產業的業務模式迥異,遇到的ESG操作挑戰也不盡相同。以下我們從金融業、地產業和中小企業三類,來看看它們在ESG執行上的具體痛點。
金融業:碳排放盤查與數據管理難題
對銀行、保險、資產管理等金融機構而言,ESG工作的難點往往不在自身辦公室的碳排放(範疇1和2通常不高),而在於投融資組合的排放盤查。金融業者必須處理大量第三方碳排放數據,也就是所謂的範疇3(來自所投資或貸款企業的排放)。如何計算投資組合的碳足跡無疑是複雜課題:金融機構得按照持股或貸款比例,認列被投企業的排放量。面對幾十上百個投資項目的數據蒐集,金融公司的ESG團隊經常是一頭霧水。不僅計算方法繁瑣,他們還要仰賴被投企業提供可靠數據。一位銀行的ESG負責人或許會苦笑道:「我們自己排放不多,但客戶排放的帳卻得我們來算。」這種數據不足和標準不明的狀況在金融業頗為普遍——調查顯示,許多金融機構難以取得足夠且高品質的ESG相關數據,且全球各地ESG監管要求仍在快速變化,規範差異增加了合規複雜性。金融監管機構(如香港金融管理局)近年也要求銀行進行氣候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進一步加劇了數據需求。
除了環境面的挑戰,金融業在社會與管治層面也需應對監管要求,如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加強客戶盡職調查中的ESG考量等。這意味著IT系統和人員能力都要跟上。很多金融機構的CIO現在肩上多了一項任務:利用創新科技(如大數據、AI)提升ESG數據處理能力,以彌補目前數據收集和風險評估的短板。總的來說,金融業ESG團隊每天都在與數據搏鬥:對內,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機制;對外,還得盯緊不斷更新的監管指引,確保自己「不漏報、不違規」。
地產業:能源管理與供應鏈協調的壓力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和物業管理公司被視為ESG落實的先行者,但這不表示他們一路順風。事實上,地產業的ESG數據收集牽涉範圍廣、類型多元,常令相關團隊叫苦連天。首先,香港建築物耗電量佔全港九成,溫室氣體排放佔六成,所以房地產公司的環境表現主要體現在能源效益和碳排放管理上。然而,一家大型地產商往往擁有多元化的物業組合:寫字樓、商場、住宅、酒店,各類資產分布不同地點,能源使用情況也各異。ESG經理要蒐集這些物業的用電量、水耗、廢棄物數據,就像在拼一個碎片繁多的拼圖——物業管理部門要提供公共區用電數據,租戶可能要申報自己單位的耗能,工程部門還得匯報樓宇設備的節能改造進展。資料分散在不同部門是大問題,稍有溝通不良就可能數據缺漏。難怪有專家指出,ESG數據指標繁多且分散各處,導致資料收集困難、溝通成本高。
其次,地產業的供應鏈ESG管理也逐漸受到關注。大型發展商每年採購建築材料、聘請承包商工程,供應鏈上的環境和勞工風險需要審視。例如,混凝土、鋼材等材料的碳足跡,以及承包商的安全紀錄、工人待遇,都是ESG評估的一部分。但要取得這些供應商的資料並非易事:許多供應商本身是中小企,對ESG認知有限。當開發商寄出長長的ESG問卷時,小型供應商可能疲於應付,不是填不出數據,就是不願透露敏感資訊(擔心坦承問題會失去合約)。調查發現,對供應商而言,填寫詳盡的ESG問卷既耗時又費錢,可能得花數天蒐集資料,甚至付費請顧問協助,對小公司來說負擔沉重。結果便是供應鏈ESG信息常不完整、不準確,地產公司想做好也有心無力。
最後,地產業還面臨標準變動和人才短缺的問題。一方面,目前缺乏全球統一的ESG披露標準,各種評級、指引此起彼落,企業得時刻關注最新規定。另一方面,真正熟悉綠建築、碳管理的人才難找,內部員工對ESG的認知也需要培養。不少地產公司開始發現,要完整衡量一棟建築的碳足跡,需要動用環境科學、能源工程、數據分析等各方面知識,這對團隊是新的考驗。
中小企業:資源有限下的進退兩難
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SME)來說,ESG轉型更是一步一猶豫。大部分香港中小企業並非上市公司,按規定未必需要公佈ESG報告,但近年來他們也感受到來自客戶、供應鏈和投資者的壓力,被要求提供ESG相關信息或制定措施。然而,中小企老闆最關心的往往是生存與盈利,談起ESG,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會不會增加很多成本?」根據一項調查,本港有超過90%的中小企業表示關注ESG,但真正制定了相關目標的還不到一成,多數企業擔心推行ESG會推高經營成本,因此抱持觀望態度。在經營壓力已經不小的情況下,讓一家小公司額外投入人力物力去做碳盤查、員工培訓、制度改造,確實有難度。
中小企推行ESG的內部阻力也不容忽視。很多時候,員工和管理層對ESG概念的認識不足,覺得這是「大企業才需要理會的事」。一位在製造業打拼的老闆坦言,公司裡連財務、品質這些基本管理都忙不過來,更別說抽人手去統計什麼社會責任指標了。缺乏知識和意識,導致ESG執行困難。因此,有業界人士建議中小企可採取「先易後難」的策略來起步,例如先從節能減廢、關懷員工做起,把簡單的環保措施和員工關懷制度建立起來。這些都是立竿見影、成本較低的改變,讓企業看到一些成果和回報,再逐步拓展到更全面的ESG項目。
此外,中小企在數據紀錄和報告編寫上也面臨技術挑戰。許多小公司沒有完善的數據收集系統,甚至缺少基本的紀錄習慣。有些環境數據(例如生產過程的廢料回收率)過去從未統計過,一時要他們拿出精確數字,簡直無從入手。再者,撰寫ESG報告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文書能力,中小企往往沒有專人負責,只能臨時委派現有人員兼任,寫出來的內容可能流於空泛或者不合國際框架要求。如果聘請顧問或第三方驗證,對他們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不少中小企陷入兩難:不做吧,擔心未來被市場淘汰;要做吧,又覺得自身實力撐不起。難怪有學者指出,若能讓中小企看到ESG帶來的即時回報(例如節能省錢、提升形象帶來新訂單),他們才會更投入落實。換句話說,激勵和支援對中小企非常重要,例如政府或大企業客戶提供一些稅務優惠、綠色貸款等誘因,將有助於更多中小企邁出ESG轉型的第一步。
小結:各行各業在ESG執行上都有獨特的痛點。金融業埋首於數據和氣候風險,地產業忙於能源管理和供應鏈協調,中小企則苦於資源和知識不足。但不管規模大小,幾乎所有企業都碰到一個共通難題:要滿足ESG報告標準,就得跨部門合作、統籌海量資料。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中資與外資公司在香港推行ESG時,文化和制度上的差異如何帶來另一層挑戰。
中資企業 vs 外資企業:文化差異與接軌摩擦
香港市場匯聚了本地、中資和跨國企業,大家都在同一套ESG規則下競技,但由於背景不同,在實踐中也展現出些許落差。中資企業(包括內地背景的在港上市公司)與外資/跨國公司在企業文化、管理習慣方面的差異,反映在ESG執行上,形成了頗有意思的對比。
首先是標準理念的差異。許多外資企業(尤其歐美公司)早在全球範圍內推行ESG多年,對GRI、SASB、TCFD等框架駕輕就熟。他們習慣從投資人視角看待ESG表現,重視多元共融、平等薪酬、供應鏈勞工權益等議題。而部分中資企業起步稍晚,更傾向於從監管合規出發,先滿足硬性披露要求,再談額外提升。此外,文化背景不同也導致關注重點不一:西方ESG評級體系往往強調性別平等、包容性等社會議題,甚至會考慮地緣政治風險(例如某些地區被視為高風險,當地業務會被打低分)。對中國企業而言,一方面可能覺得有些西方標準未必完全適用本土情況,另一方面也需適應國際投資者的評價邏輯。例如,同樣是女性高管比例這項指標,內地過去不是關注重點,但在國際ESG評分中卻舉足輕重。這種價值判定差異,需要中資企業去理解和橋接,否則容易出現「各說各話」的情況。
其次,在內部管控與審核習慣上也有分野。跨國公司大多建立了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財務也好、非財務(ESG)也罷,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與審計流程。他們傾向於定期進行第三方核查/驗證,確保數據可靠,以維護投資者信心。相較之下,不少中資企業對ESG數據的內控還在摸索階段。某些內地企業習慣了報喜不報憂的匯報文化,在編寫ESG報告時可能傾向於強調亮點、淡化不足,這與外資講求誠實披露、直面問題的期望並不完全吻合。當國際投資者或審核師介入時,雙方在溝通語言和期待值上會出現摩擦。例如,審核師要求查看環境數據的原始記錄和證據,但企業相關負責人可能因過去沒保存完整紀錄而一時無法提供,導致審核過程反覆拉鋸。再例如,外資企業通常有專門的可持續發展部門,直接向高層匯報,中資企業則常由董事會秘書處或戰略部門兼管ESG事務,資源投入和權限都有限,執行起來難免力不從心。
還有一個明顯差異是對持份者的關注面。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比起內地公司偏重滿足投資者需求,香港本地及外資企業往往更全面平衡各持份者的期望,包括員工、客戶、社區等。這點反映在ESG實踐上,就是外資/本地企業更常設立多元化的項目,如義工服務、社區關懷計劃、員工身心健康計畫等等,務求在社會層面展現責任。而部分中資企業可能更專注於宏觀議題(如國家戰略方向下的環保減排目標),對微觀的社區或員工議題著墨較少。隨著ESG評價越來越重視全面性,中資企業也開始調整步伐,在社會議題上趕上國際步調,以免被評為「不夠人情味」。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接軌的平台,雙方企業其實都在互相學習。內地監管機構正參考香港經驗,加快建立強制披露制度,而香港市場也因中資企業的加入,更加關注與內地標準協調統一。有專家形容,關鍵在於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又被國際認可」的ESG體系,讓中國企業說好自己的ESG故事,同時國際投資者也「聽得懂」。這需要一段磨合期。在此過程中,中資企業勢必要提升ESG風險管理和內控能力,主動盤點自身ESG表現並改進;而外資企業和評級機構也應更理解中國市場的獨特情境,不盲目套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當大家逐漸在標準和文化上找到交集,才能減少摩擦,共同推動ESG在香港乃至整個區域的良性發展。
結語:從壓力走向動力
在ESG這條道路上,香港企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轉型。政策環境在變嚴,國際標準在逼近,企業內部從高層到基層都感受到不小的壓力。但正如有人所說,痛苦也是成長的一部分。透過這些挑戰,企業開始正視以往被忽略的環境足跡、社會責任和管治薄弱環節。每天在辦公室為ESG數據據理力爭的同事們,他們的努力正在一點點改變公司的文化和決策考量。當年報中的ESG章節不再是公式化交差,而是真正反映出企業的改變時,這份壓力終將轉化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動力。
未來,隨著監管趨勢明朗,企業也會逐漸適應新的常態。或許幾年後回頭看,今天為收集一堆碳排放數字跑上跑下的情景,會變成企業可持續轉型歷程中的一段佳話。希望在不久的將來,ESG報告不再被視作額外負擔,而是企業日常營運中自然而然的一環。
#本文章由 EFFAS 環境、社會及管治分析師 (CESGA) 所撰寫。CESGA在歐洲以及全球都具有高度認受性,全球報名人數持續上升。CESGA是首個獲歐洲財務報導資訊小組(EFRAG)歐洲永續發展報告準則(ESRS)官方認證的課程。EFRAG為歐盟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制定機構,負責制定歐洲 ESG 資訊披露準則(2025年起在歐盟强制實施)。有志報讀的人士,請參閱:https://bit.ly/3tFUQ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