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2019年1月7日會議 香港地球之友「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意見書




本港近年的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令堆填區日漸飽和。環保署數據顯示本港於2016年的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為平均每日10,345公噸,較2015年增加了1.8%,人均棄置量比起鄰近城市如東京、首爾、台北為多,可見政府過往的減廢及回收措施成效不彰。事實上,堆填區的棄置物有不少是可回收再造的,淪為垃圾不但浪費有用資源,還大大加重堆填區負荷。政府於2013年發佈《資源循環十年藍圖》,訂立2022年前減少4成都市固體廢物目標,當中生產者責任制及垃圾徵費絕對是減廢成效的關鍵。本港的廢物管理之路走到今天,垃圾徵費已是勢在必行。香港地球之友現提出以下意見,希望政府加快落實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從源頭減廢,令資源得以循環再用:

1. 資助回收業發展

當垃圾徵費成功落實後,預計市民對回收的需求將會大增,若回收配套不足,導致垃圾分類無人收,資源不但會變垃圾,同時亦衍生非法棄置問題。回收業目前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高營運成本,政府應提供財政支援,例如給予租金優惠或稅務優惠。香港地球之友樂見政府於2019年財政年度將撥款約 3 至 4 億元推動減廢及回收,並於垃圾徵費計劃實施後的財政年度起,以類似「專款專用」的形式增加撥款至不少於 8 至 10 億元。

政府長遠應增建和強化配套設施,例如在全港18區建立綜合回收分類中心,收集當區的廢物並進行清潔和分類,這不但可鼓勵市民做好乾淨回收和分類,更能減低回收業界的營運成本。政府更應制定政策,支援回收產業升級和轉型,推動業界於本地循環再造不同物料,生產如再造紙、環保磚等,促進循環經濟。政府亦應帶頭優先採購以循環再做物料製造的產品,令本地市場吸納更多環保產品,促進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

2. 加強宣傳教育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的減廢成效,取決於不同持份者及整個社會能配合和參與。垃圾徵費模式牽涉很多細節,政府必須與不同持份者,例如物業管理公司、業主立案法團等,商討有關合作安排。同時,政府亦要投放更多資源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公眾教育,加深市民對計劃細節的認識,令計劃得以順利推行。

3. 設立舉報制度

政府公布垃圾徵費細節後,預期非法棄置垃圾問題將會非常嚴重。香港地球之友建議政府應加強執法,除了利用科技進行對違規黑點的監測外,更可參考台灣和南韓的獎金舉報制度並加入法例,鼓勵全民監察,嚴懲違法人士。以南韓為例,當地透過獎金制度,舉報者可獲違例個案罰款當中8成作為獎金,法例實施後成效顯著,成功改善非法棄置問題。

4. 推動生產者責任制

香港每日產生過萬噸垃圾,單靠垃圾徵費並不足夠,政府應加快推動生產者責任制,以涵蓋更多的產品例如塑膠和包裝物料等,從而真實反映其環境成本,並提供經濟誘因鼓勵供應商透過創意和科技研發,達至源頭減廢。香港廢物管理政策停滯不前,雖然本地回收配套及相應的減廢政策確是有待改善,但參考外國的成功例子,這絕對不是阻止落實垃圾徵費的原因。垃圾徵費前後討論了超過10年,現在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政府應加快審議並落實計劃,從源頭減廢,解決「垃圾圍城」的威脅。


關注議題:
關鍵字: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
固體廢物
資源循環
源頭減廢
回收
綜合回收分類
生產者責任制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