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需求增 全球暖化惡性循環
2020年08月21日
| 星島日報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高級經理 洪藹誠博士
踏入夏季,本港六月份熱夜日數高達十八天 ,平了一九九三年七月並列有紀錄以來最多熱夜的月份,而七月份更刷新長達四百六十七小時的酷熱天氣警告最長生效時間。
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美國南加州和印度早前均受到熱浪侵襲,部分地區氣溫高達攝氏五十度,而中國多個省市及日本九州近月亦暴雨成災,造成嚴重人命傷亡。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研究顯示,全球氣溫於未來五年將會持續上升,預計二○二四年前全球氣溫平均升幅有機會超過《巴黎協議》限制攝氏一點五度的目標,情況令人擔憂。
創新科技提升能源效益
全球第一部冷氣機誕生於一九○二年,由年輕的機械工程師開利(Willis Carrier)發明。隨着全球暖化、人口增長和發展中國家收入增加的推動下,人類對冷氣的需求不斷增加。根據國際能源署二○一八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冷氣機數量預計會從當時的十六億部大幅增至本世紀中期約五十六億部,所造成的碳排放高達二十一億公噸,相當於非洲整體碳排放量。
事實上,除了電力需求增加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外,冷氣機製冷劑中的氫氟碳化物(Hydrofluorocarbon) ,其「全球變暖潛值」比二氧化碳高一萬倍 ,加劇全球暖化。
無可否認,減少使用冷氣是最直接的減排方法,但實際上難以實行,不少國家炎夏天氣令人難以忍受,甚至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例如法國去年夏季熱浪導致一千五百人死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能源機構的研究顯示,若全球能嚴格提高空調能源效率的標準,並淘汰氫氟碳化物,改用氣候友善的製冷劑,預計未來四十年間最高可減少四千六百億噸碳排放,相等於全球溫室氣體八年的總排放量。研究更指出單是減少使用氫氟碳化物,就可令本世紀末的氣溫升幅減少攝氏零點四度。事實上,大量科研顯示自然界中擁有很多低「全球變暖潛值」的天然製冷劑,例如氨(Ammonia)、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s)和二氧化碳等,但當中一些帶有毒性、高度易燃、或須在極高壓力下使用,目前技術不足以至未能廣泛應用。為履行《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中逐步淘汰強效溫室氣體的使用,各國必須投放更多資源推動科研工作,加快研發出更環保、安全和低能耗的天然製冷技術方案。
改善城市規劃減熱島效應
香港有「石屎森林」之稱,密集的建築物影響市區空氣流動,阻礙散熱,令市區在入夜後降溫速度不及郊區,形成「熱島效應」。城市氣溫高企令冷氣的使用量大幅增加,結果導致城市溫度再上升,出現惡性循環。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的研究顯示,緩減熱島效應可以從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着手,減少地面覆蓋率、控制建築物高度、擴闊樓宇之間的距離、按照風向來規劃建築物的朝向,都有助自然通風,從而改善散熱效果。
此外,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例如街道兩旁大量種樹、綠化天台屋頂、綠化建築物外牆,增加綠色休憩處等,都能有效地改善都市氣候,降低環境的熱負荷。新加坡近年致力推動城市綠化和綠色建築,目前的綠化覆蓋率高達五成,香港政府應參考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推動低碳城市規劃,並將「城市森林」政策納入發展藍圖。
全球暖化帶來的熱浪將成為新常態,冷氣設備已是維持人類生活與健康的氣候適應措施。為避免冷氣使用進一步加熱地球,全球各國政府必須加強立法規管,提高冷氣機節能效率以減少碳排放,同時積極淘汰化石燃料,發展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