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充足 獨欠規劃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受託進行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將於本月踏入尾聲。不過小組主席黃遠輝在諮詢完結前,已多次於傳媒訪問中指出填海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乃較多討論的選項,將會先把初步觀察報告交予特首作《施政報告》參考。更甚至有小組成員表示,他們在沒有其他調查數據支持下,只能憑「感覺」作出判斷,令公眾懷疑諮詢的誠意。此外,香港地球之友對於黃主席的「初步觀察」結果難以苟同,重申政府必須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育,才能真正令香港踏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環境保育不可犧牲 

 
根據《郊野公園條例》,香港約有四成土地已被劃為郊野公園或特別地區。郊野公園不但是城市人遠離繁囂和忙裏偷閒的好去處,更為野生生物提供理想的棲息環境。香港地方雖小,但其獨特地形及亞熱帶氣候卻孕育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統計顯示,本港的植物品種高達三千三百多種,數量媲美英國;而雀鳥數目亦超過五百種,佔全中國雀鳥品種逾三分之一;還有些生物是香港獨有,例如香港雙足蜥。此外,香港的海洋生態亦非常豐富,早前一項研究發現本港的石珊瑚品種數量比加勒比海還多。

生物多樣性可直接反映生態系統是否健康,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早前表明,破壞自然生境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大威脅,但遺憾的是,香港政府竟建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及大規模填海造地。根據《郊野公園條例》,郊野公園並無「核心」或「邊陲」之分,邊陲地帶是郊野公園生態的一部分,可作為城市發展及郊野之間的緩衝區,避免郊野公園遭受破壞。另一方面,填海不但破壞海洋生境,影響漁業資源,更威脅瀕危動物,最終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棕地優先」增土地供應


要增加土地供應,從時間及環境角度看,發展棕地實乃相對的無痛選項。香港現時約有一千三百公頃棕地,比起政府提出的一千二百公頃覓地目標還要多,而且大部分棕地被用作露天停車場、車輛維修場及貨櫃場等,經濟價值相對較低。早前更有報道揭發,某些棕地被非法用作儲存和拆解有毒電子廢物,其中部分更位於綠化帶或農地,嚴重污染環境。

政府應通過「收回土地條例」回收棕地,並將其改劃為住宅用途或更具效益的發展用途,這比起發展高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代價少得多。與此同時,政府可尋找適當地方如多層式大廈,重置具價值的棕地作業。除開發棕地和閒置土地外,政府更可通過樓宇復修和重建來活化舊區,以滿足土地和住屋需求。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世界委員會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模式」。政府經常強調,香港需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但是發展郊野公園及填海,將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絕對稱不上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撇除兩成多已開發土地及四成郊野公園,香港仍擁有足夠土地滿足建屋需求。政府現在必須要做的,是秉棄政策制定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作出長遠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關注議題:
循環經濟
自然保育
關鍵字: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填海
郊野公園
施政報告
環境保育
生物多樣性
棕地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