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氣候變化 港府勿遲疑




下月初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萬眾期待的房屋政策注定成為焦點。但是要實現市民安居樂業的期望,必須要先建基於一個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過去3年,是全球歷史上最高溫的3年。全球熱浪直接間接引發山火、旱災及水浸頻生,更帶出了氣候變化所引起的農作物供應、疾病傳播等問題,令人們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性。當世界上不少國家與地區都相繼公布進取的減排目標、時間表及推出相應的環保政策,本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難免相形見絀。

但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人口逾700萬,佔全球人口百分之零點一,對於應對環境挑戰責無旁貸。因此本會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多着墨於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出政府保護環境的決心及承擔。

帶頭負責投資 推廣綠色項目


氣候變化問題已引起全球關注,更帶來化石燃料的撤資潮。巴黎、紐約、三藩市政府已停止對高碳排放燃料的投資;愛爾蘭成為世界上首個通過化石燃料撤資法的國家;多間國際知名學府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及牛津大學等都已從煤與石油的行業撤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港府應把香港定位為綠色金融區域龍頭,牽頭帶動負責任投資,立即開始把資金由化石燃料轉投綠色項目。

雖然證監會制定了《負責任的擁有權原則》,但原則不具約束力及屬自願性質,遵守比率長期偏低。我們建議證監要求所有主要資產持有人,如金管局、津貼學校公積金以及有關外部資產管理人必須遵守該原則,並採取「不遵守便解釋」的方向,長遠有助淘汰化石燃料投資。

此外,2015年底全球簽訂《巴黎協議》,制定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安排,以達致控制全球升溫攝氏2度或以下。港府目前的目標是2030年把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少百分之二十六至三十六,並追求百分之三至四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供應。然而,香港的目標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城市,例如紐約以2030年達百分之五十可再生能源供電為目標。我們敦促政府在2050年前實現百分之八十的減排目標,及於2030年前實現百分之十的可再生能源供應,與世界接軌。

新一份《管制計劃協議》引入了上網電價計劃和可再生能源證書,值得讚賞。但政府必須更積極推動香港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除政府場地外,應協助法定機構如醫管局及資助院校落實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安裝太陽能板。

除緩解策略外,本會要求政府實施適應計劃以面對不可避免的氣候變化影響。最近日本的水災和熱浪,反映應對極端天氣事件時各部門間協調的重要性。作為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沿海城市,香港必須成立一個跨部門和包括決策局參與的氣候變化應對辦公室。適應對策包括透過融合海綿城市概念(即以滲、滯、蓄、淨、用、排為原則有效疏導和回用雨水),以加強城市對水災的抵禦能力、探索可替代的食水資源如化淡海水、中水重用等確保供水穩定及安全、做好疾病控制以預防傳染病大規模爆發等。

與大灣區城市結盟 共享數據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氣候變化影響世界各地每一位,許多直接和間接影響如沿海水災和疾病傳播均無分國界。歐盟已成立洲際級的乾旱和水災預警和檢測系統。早前深圳排洪令新界多區成澤國,反映了香港與內地鄰近城市在面對天災時唇齒相依的關係。港府應該與大灣區城市建立聯盟,交流氣候變化的數據、風險分析及預測、建立海綿城市的策略與經驗等,攜手迎接氣候挑戰。

我們重申,破壞環境帶來的災禍,無人可以置身事外,人類沒有條件再等了。期望政府能於《施政報告》中採納我們的意見,攜手保護環境,拯救地球。


關注議題:
能源
氣候變化
綠色經濟
關鍵字:
可持續發展
房屋政策
氣候變化
環保政策
減排
化石燃料
巴黎協議
可再生能源
大灣區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