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減剩食
2018年09月20日
| 立場新聞
| 香港地球之友 岑希彤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詩人李坤《憫農詩》為人所熟悉,但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飲水思源,珍惜食物呢?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表《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2016年飢餓人數達到8.15億並有持續上升的趨勢,佔全球人口的11%。另一方面,全世界每年卻有13億公噸食物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被丟棄或浪費,這些食物足夠解決30億人的飢餓問題。
廚餘加劇溫室效應 禍及下一代
要數浪費食物,香港人絕對有資格稱霸。根據環境保護署《2016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港人每日平均製造10,000公噸垃圾,當中有約3,600公噸廚餘,佔垃圾總量逾三分之一,數字遠超鄰近城市如首爾、東京及台北。
廚餘除了會衍生出氣味及逼爆堆填區等問題,大家不可不知的,就是廚餘與氣候變化亦有著密切的關係。廚餘在運送過程及送到堆填區後,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如「甲烷」,於2015年英國《減少糧食浪費的經濟與環境利益促進策略》報告顯示,廚餘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總量7%,約為每年33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碳足印標準單位)(CO2e),數量極為驚人。此外,堆填區二氧化碳更會演化成沼氣。雖然本港三個堆填區亦有用部分沼氣生產能源,但無論如何沼氣都會助長溫室效應,因此只可視之為較進步的廢物處理方案,而非可持續的產能方法。同時蓄牧業及農業是碳排放的重要行業,如果減少了食物浪費,將有助援減氣候變化。而近日本港多個堆填區都有滲濾污水的報導,更證明廚餘問題影響了鄰近的土壤和生態,對環境造成破壞。
《2016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指出,有65%的廚餘來自家居,喜見近年有不少人提倡通過自製環保酵素、烹調湯渣等方法來減少家居廚餘。遺憾來自工商業的廚餘亦達35%,為數不少,卻鮮有討論。根據環保促進會2016年的調查發現,廚餘產生主因是用餐時預計份量失衡和高估食量。在個人層面上,只要顧客點餐前多考慮一己食量,用餐時吃清所有食物,廚餘便能大大減少。此外,企業亦可以多行一步。例如食品生產商可以檢視生產食物之流程,盡量減少浪費;餐飲業亦應制定採購及檢查指引避免過量採購,同時在點餐時提供不同份量選擇;當出現了符合安全標準的剩食時,不防考慮盡早把食物捐贈到食物回收捐助機構。
救食平台-食物回收捐助聯盟
香港地球之友於2012年成立
「救食平台-食物回收捐助聯盟」(平台),以拯救仍適合食用的食物免被浪費及宣揚珍惜食物的訊息為宗旨,達至「惜物、減碳、扶貧、善心」,讓更多人受惠。根據平台成立以來的資料顯示,企業往往因為生產食品數量過多、食品最佳食用日期將近、轉換包裝、倉庫盤點等等而出現剩食,經過我們的審查評估,當中絕大部分都是符合食物安全標準的。我們會把適合食用的食品轉贈至平台的成員,包括不同社福機構、老人院、教會等,他們再把接收的食品派發給獨居長者、基層市民、康復者等。平台成立至今已有50多個慈善機構加入,並拯救了超過243公噸食品,減少浪費食物之餘還可以幫助他人,一舉兩得。
中秋節快到,節日氣氛容易加劇剩食問題。希望社會各界緊記《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一起源頭減廢,減少產生廚餘及剩食,珍惜地球資源,亦為溫室效應問題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