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消災解禍,防疫降溫碳中和




65日 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生態系統恢復」,COVID-19帶來的健康危機,提醒了世人若忽視生物性風險(Biophysical risk),必將替人類、企業和經濟,帶來無可挽回的後果。COVID-19引發全球反思如何復俢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如何緩解經濟活動帶來的各種破壞,包括全球暖化,傳染病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流失等。有國際專家認為生態環境惡化,大自然郊野的消失,是導致人口密集的城市失去公共健康保護屏障的主因。

師法自然,消災解禍

自然基礎解決方案(NbS),其倡議的核心是透過保護、復原和永續管理生態系統的方式,根據統計,NbS可以有效地在2030減少37%的碳排放量,以保持地球升溫低於攝氏2。相對於NbS,自然氣候解決方案(NCS)則更著重於減少碳排放,以及增加森林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碳匯(carbon sink)能力。香港位處沿海低漥地帶,屬於氣候變化風險高危城市,政府應該避免和減少因經濟和城市發展而破壞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根據減緩層次(Mitigation Hierarchy),從避免、減少、在地復修及補償,以達到「零淨損失」(no net loss),甚至「淨收益」(net gain),作為減輕生態系統影響的最後一道防線。

全球恢復生態,為何香港要發展郊野公園?

近日,有社會人士提議發展大欖郊野公園約100公頃的邊陲土地,興建住宅單位。香港地球之友於2018年土地供應諮詢時已經表明立場,我們擔心發展郊野公園先例一開,恐怕將有更多郊野綠地會被納入發展藍圖,對自然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事實上,香港仍有其他土地可供開發使用,例如生態價值較低的「棕地」,其中有些被非法利用變成城市黑點,成為公共衛生和治安的隱患,為什麼政府不去糾正和改善呢? 政府必須就土地發展制定優次,採取生態價值「零淨損失」的指標,平衡因開發行為所造成的環境負面影響。

智慧城市,智能護樹

郊野公園和城市樹木是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樹木好處多不勝數,若管理不善亦有潛在風險。隨著極端天氣日趨頻繁,塌樹意外頻生,2018年「山竹」襲港,導致超過6萬棵樹木倒塌,亦造成20宗傷亡。香港地球之友2018年成為「香港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劃」的合作夥伴,與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共同開展計劃,利用智能傳感技術,為城市樹木建立智能監測平台,採用可量化的方法識別樹木倒塌風險,目前全香港多個市區和郊區合共安裝了8000個智能傳感器,運用大數據分析,以提升樹木管理效率。經過3年的努力,計劃已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樹木管理辦事處亦會承接研究成果,繼續運用智能傳感技術去管理城市樹木。

人樹共融,生態增值

世界經濟論壇倡議 「兆棵樹計劃」,以「保護、恢復、生長」的行動準則,注重森林的生長,而非單純的種植。習近平主席亦提出「千年秀林」計劃,選擇以100多個樹種提升生物多樣性,預計森林每公頃可固碳32噸,相等於單一林木蓄碳量的三倍。按照計劃,2035年雄安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

原生林的保護,新樹苖的存活,生物多樣性的増值,取決於公眾參與和社區的支持。香港地球之友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劃」,組織群眾栽種和補種本土樹之餘,還承擔長期護林的責任,安排市民和企業上山除草、施肥、灌溉,不單以栽種多少樹苖來計算抵銷的碳排放量,亦著重衡量生物多樣性和原生林存活的生態價值,綠綠無窮,生生不息。


關注議題:
關鍵字: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