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遲未規管塑膠垃圾 才是與民為敵
2018年06月19日
| 立場新聞
| 香港地球之友 姜秀雯
近日港台兩地的政府環保部門都為了「走塑」在捱打。
本港環境局在立法會上透露正計劃研究管制食肆附送即棄塑膠餐具,被飲食界議員指責是「頭號敵人」。台灣環保署預告明年7月1日起,四大場所(公共部門、私立學校、連鎖速食店、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不得提供即棄塑膠飲管給堂食顧客,引來立委在社交平台貼出用湯匙狼狽喝珍珠奶茶的影片,諷刺政府高官提出「以匙代管」的提議。
事實上,環境局提出的只是在本財政年度內,就外國的塑膠產品規管方法是否適合引入本地展開研究,說白一點就是「十劃都未有一撇」。台灣方面,一年後實施的法例,涵概範圍仍有不少限制,例如市民光顧小店、外帶、或者用的是非塑膠(如不鏽鋼、玻璃、紙張等)飲管都並非規管範圍(即是立委必須拆外帶珍珠奶茶封膜再插入湯匙才可食珍珠的情況,在法例生效後亦不會發生)。政客未及了解政策細節,便急於發炮,是簡單地把環保與民生放在二元對立的層面。
眾所周知,塑膠垃圾不易分解,即使分解亦需要數百年之久,可惜人類使用的即棄塑膠卻以倍數急速增長。根據聯合國網站資料顯示,近十年生產的塑膠,比上個世紀數量更多;到了2050年,海中垃圾(重量)將會比魚類更多;現時每年約有四十萬隻海洋哺乳類動物因塑料污染而死;與人類關係更密切的,就是今年初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一項涉及全球9個國家的大型研究顯示,93%樽裝水樣本含有微塑膠,污染情況可能與部分癌症、精子數目下降、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和自閉症有關。試問有誰還可以說:規管即棄塑膠垃圾是與民為敵!?
換個思考方式,我們應該樂見相關法例陸續開始進行討論以及落實,為食肆及消費者提供契機,走向更環保的營商及生活方式。剛得知英國有商人正計劃在當地開設紙飲管工廠,把握英國「停用膠飲管」巨浪帶來的商機;網上亦發現不少台灣市民把實測成功試用零食脆笛酥、意大利麵作等當作飲管的影片放到社交平台。只要每人樂於為地球多走一步,改變並非想像中困難,只要多動腦筋,改變甚至能帶來創意與機會。
對抗塑膠污染是世界大潮流,任何國家、城市的政府,亦在朝走塑的方向進發。法國立法於2020年後禁止使用塑膠即棄餐具;台灣與南韓將於今年7月禁用含微塑膠產品;溫哥華明年六月開始,全面禁用塑膠飲管、發泡膠杯及盒。
號稱世界先進城市的香港,在減塑方面已經比很多國際大城市落後。為了環境、為了健康,我們的政府不可以再等。我們促請政府立定決心,加快步伐,拿出勇氣,盡快推出規管塑膠垃圾的方案。香港地球之友正發起
網上聯署,要求政府立法規管即棄塑膠物品,從源頭對付塑膠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