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減剩食 減廢又扶貧
2019年01月16日
| 立場新聞
| 香港地球之友 洪藹誠博士
將長者申領綜緩合資格年齡上調至65歲引起全城怒吼,就知道今時今日香港的貧窮問題有多嚴重。社會福利署於2009年起推出短期食物援助計劃,申領人數於近年大幅增加。早前更有調查指出,香港有2成半兒童未能得到三餐溫飽。但是諷刺的是,本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剩食和廚餘超過3,600公噸,完全反映了資源錯配及港人浪費食物的嚴重程度。當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已敲起了警號時,我們更應該多探討剩食問題,除了希望通過剩食轉贈協助低收入家庭解決糧食危機,更有助減少資源浪費及妤緩廢物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回收意識薄弱 資源變垃圾
香港每日棄置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中,約3成半為廚餘,暴殄天物之餘亦增加堆填區負荷。現時港人未養成家居垃圾分類及回收的習慣,而工商戶分開收集棄置的食物、廚餘的成本相比直接送往堆填區昂貴,令大部分剩食及廚餘均被直接掉棄。政府於2008年興建了廚餘試驗處理設施以吸取相關經驗,而小蠔灣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亦於去年底投入服務,但每天亦只能將200公噸廚餘轉化成堆肥產品和生物氣,只佔總量約5%。
本會早於2012年曾揭發本港超巿每日棄置大量即將過期食物,令大眾嘩然。相反,英國和丹麥卻有專門出售外表不佳及「剛過期食物」的超市;法國在2016年更已立法規定大型超市須捐贈未售出的食物給社福機構,違例者罰款3,750歐元;意大利亦透過減稅鼓勵企業及農場把食用期限內、過期或標籤錯誤但不構成食物風險的剩餘食物捐給社福機構。香港政府應參考以上城市的做法,研究透過立法及提供經濟誘因,推動企業捐贈或以低廉價錢出售剩食。
「堆填區棄置禁令」助減廢
廚餘處理方面,韓國及台北分別於2005、2006年推出「堆填區廚餘禁令」,強制廚餘回收。韓國的廚餘不但須分開收集,其中首爾更採用電子廚餘回收桶,以晶片識別用戶及直接量度廚餘重量,用戶每月收到的帳單會詳細列出廚餘量及收費,直接令用戶感受到其浪費程度。首爾政府報告顯示,電子廚餘回收桶推出後,廚餘量比起使用預購垃圾袋時減少了3成,而經分類後的廚餘回收率更達9成半,成效顯著。香港政府可參照外國的成功經驗,禁止可回收、可生物降解和未經處理的垃圾運往堆填區,不但大大減低堆填區壓力,還可推動回收業的發展。
事實上,個人飲食選擇也可以影響廚餘量,例如不用每餐滿桌佳餚,若有剩菜可選擇保留下餐享用。更應謹慎規劃好購買食物清單,以免家中食材壞掉造成浪費;出外用餐時,應按量點菜、避免「眼闊肚窄」,也可以光顧經環保署認證、與顧客共同從源頭減少廚餘的「咪嘥嘢食店」。
香港廢物管理政策停滯不前,垃圾徵費前後討論了超過10年,幸好去年底終於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令計劃有機會最早在2020年底落實。政府應加快審議並落實計劃,並把握機會鼓勵市民及企業從源頭減廢,加強捐贈及回收意識,達至弱勢社群、普羅大眾、商界及環境全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