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減剩食 咪做大嘥鬼
2018年02月02日
| 立場新聞
| 香港地球之友 陳浩然
全球每年約有3分之1的食物(約13億公噸)遭到浪費,諷刺的是如此大量的浪費,並不代表世界上人人得到溫飽。世界各地身處飢餓困境的人數不斷上升,據聯合國於2017年發表有關糧食與農業組織的估計,世界上還有8.15億人長期食物不足。根據環保署2016年的數據,本港每天有接近4千3百公噸、超過250架雙層巴士重量的廚餘被棄置於堆填區,佔香港都市固體廢物逾4成,可見香港人浪費食物的問題同樣非常嚴重。
慶祝等同浪費?
農曆新年又到,每逢佳節,人們總是喜歡大排筵席,宴請親朋,共同分享節日的喜悅,可惜往往同時產生了大量剩食。本會曾有調查發現,婚宴的剩菜比例最高的是最後幾道菜,普遍剩下約3至4成的分量。幸好近年市民環保意識有所提高,部分新人為了避免浪費食物,會於婚宴菜單上減少幾道菜,或將剩食捐給慈善機構,再與社會大眾分享。雖然,慶祝時擺滿一桌盛宴的確為主人家帶來面子,但其背後卻浪費了無數的地球資源。如大家能根據自己及他人的真正需要而安排食物,減少浪費,或者將多餘的食物轉贈他人,不正是為本來開心的慶祝更添意義嗎?除了設宴,送禮亦浪費大量食物。中國送禮習俗源遠流長,是表達心意與尊重,但農曆新年期間以「人送我又送」的思維濫送糕點,往往會引致食物因囤積變壞而被丟棄。正所謂「千里送鵝毛,物輕情義重」,送禮時如能根據對方需要而選擇禮物,更能顯示心意。
食物標籤的解讀
現時食物標籤所標示的日期主要分為兩大類,「最佳食用日期」及「此日期前食用」。雖然兩者的所用字眼相約,但代表的意思卻截然不同。前者表示該日期前產品能保持最好品質,後者則代表食物可能變質的日期,食用後可能對人體有害。類似的標籤常常引起了大眾的誤會,導致大量仍可食用的食物被棄置。本會曾就市民對食物標籤的了解作出調查,發現只有約4成人會以食物的氣味、外觀、顏色,判斷過了「最佳食用日期」的食物是否可以繼續食用。調查發現有2成人混淆了「最佳食用日期」與「此日期前食用」的意思,認為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便不能食用,應直接丟棄。這種誤解導致大量的食物浪費。
歸根究底,食物因過期而被丟棄,大多是因為家中囤積過量,致未能及時食用。市民應避免因貪圖一時優惠而購買過多食物,購買前應「停一停,諗一諗」,充分考慮實際需要及喜好,以免造成浪費。此外,如家中有過多食物,可盡早轉送親友或捐贈至社福機構,減廢同時亦能幫助別人。
政府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指出,環保署將成立「廚餘回收組」專責推行廚餘源頭分類及收集,而位於小蠔灣和沙嶺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將於今年及2021年相繼落成,政府更計劃開展位於元朗石崗的第3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雖然3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落成後,預計每日能合共處理800噸廚餘,但是只佔每日產生量約4分之1,那剩下的廚餘又將何去何從?解決廚餘問題的最有效方法還是源頭減廢,政府須加把勁推動,並建立完善的本地回收配套。而市民亦須做好本分,減少浪費,跟據實際需要點菜及購買食物,新一年一同邁向「零廢」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