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可持續的方式處理衣物
2025年03月28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3月30日為國際零廢物日,今年主題是「邁向時尚與紡織業的零廢棄」,重點關注減少紡織廢物並推動循環解決方案。衣物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生產與處理方式對環境影響深遠。快速時尚讓衣物變得更便宜,更容易買到。然而,在當前的線性經濟模式下,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時尚潮流快速更迭,驅使人們購買更多衣物,這不僅造成浪費,還引發水污染和碳排放等問題[1],[2]。
線性經濟將利潤置於可持續性之上 (圖片來源: Greenify Me)
香港市民丟棄大量衣物。2023年,棄置的紡織品總量超過17萬公噸,但其中只有 14%被回收再利用[3]。事實上,將紡織廢料轉為原材料也不應被視為首選方案。我們的衣物通常是由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混合製成,並且包含塑膠和金屬成分[4],這種複雜的材質使布料分類回收變得困難[5]。
過渡至循環經濟是必要的。循環經濟不是在衣物的生命週期結束時將其丟棄,而是涵蓋修補、轉售和回收等各個階段[6]。其關鍵在於從設計上避免浪費和污染,並盡可能延長產品和材料的使用壽命[7]。過渡至循環經濟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8]。
推動循環經濟可減少棄置於堆填區的舊衣物 (圖片來源: Wisetek Market)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將破損的衣物帶到店鋪進行修補,而不是直接丟棄。Fashion Clinic是本港一家此類型的店鋪,提供各種可見的衣物修補服務,或修理拉鍊等損壞部件[9]。市面上還有一些零售商推出了自家的衣物修補和修改服務[10]。
一件由Fashion Clinic修補的衣物 (資料來源:Fashion Clinic)
將不再合用的衣物放在二手商店轉售,是一種既可持續又實用的選擇。許多時裝店專門售賣各式各樣的二手衣物、鞋子、配飾和手袋,為舊物注入新生命[11]。此外,一些商店還專門出售優質的二手嬰兒服裝和童裝,以迎合注重節儉美德的父母需求[12]。大家也可透過各種網上平台轉售物品。
另一邊廂,香港地球之友在屋苑、醫院及其他公共場所擺放超過200個舊衣回收箱,收集完好的衣物,並將其捐贈給社會上的弱勢社群[13]。

設於公共場所的舊衣回收箱(資料來源:香港地球之友)
事實上,並非所有衣物都適合分配和捐贈,但它們仍可被再利用,製作成其他產品。例如,舊制服可以回收製作成塑膠杯[14],舊雨衣也能搖身一變成為旅行袋[15]。
Haclt成功將員工制服升級再造成杯子 (資料來源:The Stat Trade Times)
政府的直接介入和參與亦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現時,歐盟成員國對生產、進口或經銷紡織品的廠商實施了生產者責任制。在此框架下,生產者必須對紡織品的整個生命週期負責,並承擔紡織品的收集、分類和回收費用[16]。這不僅鼓勵生產商減少廢物產生並提高產品的循環性,還有助於促進當地回收行業的發展。此外,香港應配合中國內地的循環經濟政策,重新連接渠道促進回收,透過優勢互補加強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可回收物料的區域性循環利用,共同建設「無廢灣區」。
要有效減少紡織廢料,改變消費觀念至關重要。在做出任何購買決定之前,我們應該仔細考慮,避免衝動購物。選擇品質較佳的衣物也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它們更耐穿,能夠使用更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