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舊衣何去何從
2022年01月21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市民忙於大掃除,並整理家中多餘物品。與其棄置,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捐贈多餘的物品,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但是,若告訴你再沒有捐贈渠道,那怎麼辦?
新冠疫情令回收業於過去兩年陷入困境,不可預計的出口限制措施令舊衣囤積在回收商倉庫。
舊衣回收商現正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他們一方面需要支付租金及員工薪金去處理舊衣,但出口限制措施卻導致他們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儘管全球經濟放緩,快速時裝的市場規模卻變得更大[1],造成二手衣服供應過盛的問題。
雖然政府大肆宣揚「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他們卻對回收商尋求協助的情況充耳不聞,而這情況是由於政府回收政策一片混亂和欠缺內部協調所引致。
事實上,舊衣回收是香港少有的非政府直接資助的市政服務。這樣的安排始於2006年起推行的「社區舊衣回收箱計劃」,其原意只是為了打擊街上非法擺放舊衣回收籠的問題。
經過十年多的發展,舊衣回收商最近面臨結業的風險,這讓我們知道目前的做法是不可持續。政府必須改變其對二手舊衣市場的看法,帶頭發展循環時裝經濟。
對於舊衣回收商,政府應提供政策和財政支援以維持他們的運作,例如短期內提供臨時存儲空間。長遠來說,政府需要為提供市政服務的舊衣回收商重新定位,並給予他們合理的補償。
政府應為致力於提高市民意識,並推動舊衣再分配工作的非政府組織提供支持。政府亦應投放資源擴大香港和大灣區的紡織物回收,強化本地的回收工作。
為了推動循環再造物料市場的發展,政府必須為服裝製造商及零售商採取軟硬兼施的措施,例如立法落實衣服及紡織物的生產者責任制,並提供補貼以鼓勵企業使用再造物料。
市民大眾方面,消費者教育固然重要,但只灌輸更多數字及資訊的成效不大。若我們希望香港邁向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我們必需更認真地去討論時裝消費在整個生命週期所帶來的影響。
香港地球之友呼籲大家與我們一起,敦促香港政府發展循環時裝經濟。歡迎使用我們下列的請願信範本。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