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共鳴

在錯誤資訊世代下的氣候素養




您知道維他命C其實並不能預防感冒嗎?它只能稍微縮短患病時間和減輕症状[1]。這是虛幻真相效應 (illusory truth effect) 的其中一例,當人們反覆接收到相同的資訊時,無論其準確性如何,往往會傾向認為它更為「真實」。雖然誤信這些所謂的「小智慧」看似無傷大雅,但事實證明,這種心理效應會削弱人們對科學的理解。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虛幻真相效應即使在像對氣候科學這樣的強烈信念中也同樣適用[2]。研究人員發現,重複接觸某些資訊會提高參與者對其可信度的感知,也就是所謂的「真實感」,即便這些資訊與他們先前的信念相矛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與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內容得以迅速生成,且不需驗證真偽便能輕易分享,可見我們何其容易受到錯誤資訊的影響,進而認同虛假的觀點。

在錯誤資訊泛濫的世代,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令人更難分辨事實與虛構 (圖片來源: iStock/axel2001)

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規模日益壯大的有組織反對運動,他們正用盡千方百計阻撓氣候政策,尤其是那些從全球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中獲益的群體。這促使美國立法機關在五月份要求司法部調查化石燃料公司,追究其在誤導公眾及阻礙氣候行動中的責任[3]。這些錯誤資訊的傳播甚至延伸至國家層面。俄羅斯一直被指控透過其官方媒體發佈氣候虛假資訊和陰謀論[4],試圖讓民眾誤以為氣候變化會使該國受益[5]

傳統媒體也並非毫無責任。儘管近年來傳媒對氣候變化的報導有所改善,專業傳媒工作者仍可能在無意助長錯誤資訊的傳播[6]。為了追求新聞的客觀性,傳媒有時候會將氣候變化呈現為一場辯論,而非一個緊迫的環境問題。這種做法讓否認氣候變化的言論獲得了不當的可信度,並扭曲了公眾對這個本來毫無爭議議題的認知——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升溫,是多年來壓倒性的科學共識[7]

將氣候科學包裝成具爭議性的話題,或有助提高收視,但也可能為那些宣揚錯誤資訊的人提供一個不加批判的平台(圖片來源:YouTube)。

當誤導性或錯誤訊息傳播時,它會扭曲公眾對氣候問題的理解,削弱氣候行動的緊迫性,並損害氣候解決方案的可信度[8],[9]2023年一項有關香港人對氣候變化態度的調查,可能顯示了這問題的存在性[10]。雖然超過90%的受訪者認同氣候變化會影響地球,但只有40%的人認為它會對自身構成影響,即使本港的夏季變得更長、更炎熱,並經歷了近年最嚴重的暴雨[11],[12]。較年長的受訪者更甚,他們較不擔心氣候變化的影響,或不認為氣候變化正在影響香港。

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像2023年般造成大範圍破壞的暴雨將更為常見(圖片來源:Yik Yeung-man

從強烈颱風摩羯造成大量民眾傷亡與流離失所,到去年亞馬遜雨林和潘塔納爾濕地發生有記錄以來最嚴重野火,可見氣候變化正為全球各地帶來致命的災害。不幸的是,氣候錯誤資訊使公眾對氣候變化威脅的認知與科學共識之間出現了分歧。

強烈颱風摩羯侵襲菲律賓(圖片來源:dotdotnews

為了縮小這一差距,最好的做法是避免重複錯誤的說法,也不要為散播錯誤資訊的人提供平台[13]。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採取其他措施來建立媒體素養,例如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內容前先進行核實,學習透過橫向閱讀比較資訊與其他來源的可信度,並參考事實查核工具和來源可信度標籤等[14]。這些方法同樣適用於其他範疇上。

在對抗氣候錯誤資訊方面,教育也是關鍵一環。將氣候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對提高年輕一代的知識和認知起着重要作用。透過從小學習氣候知識,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辨別錯誤資訊與事實,並理解氣候行動的緊迫性。

要阻止氣候變化帶來災難性的影響,我們所剩的時間已不多。然而,有效的氣候政策和行動需要社會大眾的知情與積極參與,這意味着需要將公眾的認知與科學理解相結合,並多加關注我們所接觸的資訊來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關注議題:
關鍵字:


最新網誌



相關文章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