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來的空間 石牆樹
2020年07月24日
| 莊俊榮, 董事, 雅林樹木顧問有限公司
平坦的土地不足,是香港島發展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於是許多山坡地被開發,為了增加可用平地,山坡地被平整為一幅幅梯田狀的平地,而平地之間建築了一面面由石塊砌成的石牆。而石塊與石塊之間的細小罅隙,給予了樹木生長的空間,一些善於利用這種環境的品種,便在石牆上慢慢生長起來。在香港中西區,有著世界上數一數二數量的石牆樹群,其中荷里活元創方及科士街樹群都是許多遊客旅遊香港時會特地拜訪的地方。
圖1 荷里活元創方的石牆樹
石牆上的生長環境惡劣,只有小量土壤供應水份及養分予樹木,一般植物不能在其上長期生長,但為何香港卻有著名聞中外的特別生境呢?從石牆樹的主要品種組成可大致有個答案,跟據詹志勇教授在2014年的研究,細葉榕、大葉榕、筆管榕等六個榕屬的樹種為香港石牆的主要樹種,她們一般被認為是本地的先鋒樹種,其中一個特徵是她們的果實大都是雀鳥及蝙蝠喜愛的食物,吃過果實之後,種子便隨糞便四處轉播。當種子落到石牆上的空隙,發芽成長,慢慢便變成我們見到的石牆樹。
石牆上的生態環境,其實並不適合大部分樹木生長,因為缺乏泥土供應養分及水,而且亦沒有足夠的泥土讓樹根抓緊,所以大部份植物,雖然可在石牆上發芽,可是在秋冬等缺水的季節便會枯死,而當其成長到某大小,亦容易遇強風而折斷。而榕屬等樹種生長特性,例如幼年期容易依附在其他樹木及結構物上生長,以儘快接觸陽光,令她們有著在石牆上生長的優勢。她們的樹根,很容易便鑽入石牆上細小的空隙並快速成長。如果沒有泥土或空隙,樹根亦能附在石牆上生長一段距離,直至找到含有水份的罅隙。在港島的石牆上,不難發現一大片由榕樹樹根組成的"根壁”。
圖2 罅隙中成長的石牆樹
石牆上生長的樹木,一般結構並不合大好,容易遇強風而折斷。但是只要樹根還存在,榕樹是很容易長出新的枝條並成長成樹幹的。在2015年夏季,港港島般咸道一棵大榕樹在七月因強風倒塌,旁邊有四棵大榕樹被認為有危險而被移除, 只留下樹根。在五年後的今天, 樹根 上又長出了四棵有四、五米高的大樹了。
圖3 般咸道在樹根頭長起石牆樹
雖然石牆樹形成了香港島獨特的面貌,但是,在可見的將來他們的數目字會慢慢變少:因為建築技術的改良,香港新造的擋土牆並不會以石塊砌成,缺少罅隙予新的樹木生長。現有的石牆在翻新的時候,石塊之間的罅隙亦通常會以石屎填上,這令樹木比以前難依附在石牆上。而且樹木是有生長週期的,當她們慢慢老化的時候,樹木結構會變差,在風險管理的角度,管理部門很容易便決定將她們移除。 慢慢地,這些可貴的資源便可能在香港的的歷史中消失。
圖片來源:John C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