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建設 提升城市韌性與可持續性




全球各城市地區正面臨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帶來的巨大挑戰。最近九月初,超强颱風「海葵」餘威為香港帶來狂風暴雨,降雨量創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高,並打破了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最長生效時間紀錄,導致多個地區被水淹浸[1]。令人擔憂的是,極端天氣已經成爲氣候變化時代的「新常態」。有見及此,愈來愈多城市規劃者採用創新方法,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融入城市設計[2]。藍綠建設正是近年備受重視的領域,從水資源和綠化空間入手,創建可持續和具韌性的城市[3]

全球各年6月平均氣溫與工業化前水平的對比(圖片來源:Berkeley Earth


香港的地鐵站被暴雨淹浸(圖片來源:BBC News

藍綠建設涵蓋一個由自然和工程組件相互連接而成的系統,旨在有效管理水資源,同時帶來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它將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如雨水渠和下水道)與「藍色」(如河流、湖泊和濕地)、「綠色」元素(如公園、綠化屋頂和城市森林)互相結合[4]。通過模仿自然水文過程並結合植被,藍綠建設可加强水資源管理、降低水浸風險、改善水質和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5]

新加坡的綠化屋頂(圖片來源:ArchDaily

藍綠建設的應用,爲城市地區帶來廣泛好處。首先,它可減緩城市熱島效應及改善空氣質素,並通過遮陽和蒸散作用提供自然冷卻效果,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6]。綠化空間和水體可用作天然過濾器,透過減少污染物來改善空氣質量[7]。此外,藍綠建設還能促進雨水下滲,以減少雨水徑流,繼而降低市區水浸的風險[8]

城市熱島效應(圖片來源:世界氣象組織)

另一方面,藍綠建設能帶來眾多社會和經濟優勢。這些藍綠空間和設施不但可通過創造康樂、休憩和社區互動的機會,促進都市人的身心健康,還有助提升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感[9]。研究表明,親近大自然和綠化空間能紓解壓力,改善認知功能,及培養居民的歸屬感[10]

在經濟方面,藍綠建設已被證明能提升物業價值,吸引投資,並通過旅遊業發展刺激當地經濟[11]。設計精美的綠化空間和水景可增加城市地區的美感,對居民、企業和遊客更具吸引力。此外,藍綠建設的規劃、設計和維修保養還能創造就業機會,尤其在景觀建築、園藝和環境管理方面[12]

藍綠建設帶來的環境、社會、經濟和公共衛生效益(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目前有不少成功研究案例,證明藍綠建設對城市有正面影響。丹麥的哥本哈根採用了藍綠建設,把港口改造成一個充滿活力的海濱空間[13],其創新的雨水管理系統結合了綠化屋頂、雨水花園和滲透性路面,有效降低水浸風險,同時增强該地的美感和宜居性[14]

滲透性路面設計(圖片來源:Farley

新加坡是另一個採用藍綠建設的著名城市。因應地少人多的環境,該國實施了「ABC水域計劃」等舉措[15],通過建立由雨水花園、生態截流系統和自然化水體組成的網絡,新加坡在水資源管理上取得非常顯著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水浸風險,並打造了極具吸引力的社區空間[16]。這些藍綠建設不僅具有實用性,還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和視覺吸引力。

ABC水域計劃」的其中一個發展項目加冷河(圖片來源:新加坡國家水務局)

將藍綠建設納入城市規劃,需要各界持份者的通力合作,如政策制定者、城市規劃者、發展商和本地社區等[17]。設計藍綠建設項目時,必須考慮每個城市的獨特性和需求,把氣候、地形、可用空間和現有基礎設施等因素納入考量,使最有效、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得以落實執行。全面的規劃和長遠維修保養策略,對確保藍綠建設項目的可持續性和長久性至關重要[18]

藍綠建設爲城市規劃提供了前景明朗的方案,有效應對當今城市面臨的多重挑戰。隨著城市化範圍不斷擴大,藍綠建設對創建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之重要性與日俱增。當務之急是由政府牽頭,優先採納及投資藍綠建設,助城市轉型爲具韌性、包容性和環保的都市空間。





關注議題:
關鍵字:


最新網誌



相關文章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