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見的悲劇:北極將加速「綠化」!
2020年08月07日
| 何建宗教授 極地科學家、探險家
剛收到「紫荊站」 - 我在北極圈建立的香港人考察基地 - 來郵訊:「今年夏天遊客雖然因應疫情減少,可亦不減熱閙;天氣卻反常,最高差不多22攝氏度!」北極近年逐漸「綠化」了!
這幾年來,每次我往北極圈的斯瓦爾巴群島(Svalbard Isles, 挪威屬) 考察, 目睹的心驚膽震事愈來愈多:不單遊客激增,令朗爾巴城(Longyearbyen) 大興土木,房舍、道路和市鎮範圍急速擴張,而附近的冰川和冰湖的面積也縮小了;赤裸的山巖日漸添加,再難見厚雪蓋封的樣子。
圖片來源:何建宗
我是研究生態學的,數據得來,濱海帶愈來愈大,逐漸往後推,主要是冰舌(冰川的前端)受熱融化往後退卻的緣故。冰河前面佈滿青苔,而真菌和野草叢在碎石堆中冒出頭來,在平坦的地區還蔓生出及膝的綠色植物來,估計很多是人類活動帶來的「外來入侵品種 (intrusive species) 」! 從前的浮冰愈來愈稀少,愈稀薄了。
圖片來源:何建宗
圖片來源:何建宗
皚白冷凍已經舊事不再,海豹因此減少在浮冰上流連,令很多北極熊要跑上山崖,朝候鳥窩去覓食;有時還入侵人居的房舍旁翻廚餘吃。我們再不必經常穿上護冷衣服,因為走在沒雲遮擋的日光下時,除了紫外線猛烈,感覺是「熱的要死」呢!
原來,氣候變化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受溫度和營養鹽刺激,岸濱堆積大量海草,腐敗時腥臭不堪;冰川流下來的水量多,山谷滋生了大量苔蘚,還有絲狀和塊狀大型綠藻。珍貴的「地衣(Lichens)」因為空氣污染,逐漸失去生存的競爭能力。
圖片來源:何建宗
每年5-9月,北極圈再難皚白,反而是「綠化」,環境災劫日益明顯! 我在香港推動環保,爭取「綠化」這國際城市,四十多年不遺餘力。勇赴極地為的是科研和推動環境教育,不覺亦二十七年。想不到如此這般,「綠化」今天竟發生於北極圈......的確痛心!我復無言:老兵不死,死的可能是自然生態!
圖片來源:何建宗
北極地區的極端變暖,科學上歸因於「極地放大效應」。這應該是由三方面的因素造成:首先,隨著全球變暖,極地一帶的光反射率發生變化。根據英國愛丁堡大學團隊的發現:過去 30 年來,由於白色的冰雪融化增加,陽光向天反射的能量大減,取而代之的是吸收熱能,令地球暖化的速度更加以幾何級數的曲線形式上爬。每況愈下,海濱和陸地的溫度亦受陽光熱量吸收率上升、反射率下降的影響,急速遞高。因此,氣候變化的速度比原來預期的時間表更快更烈。而即使浮冰洋會在冬季重新凝結,它將亦只會是一層薄冰,在下一年的夏天很快便融化了。洋流的改變亦受連鎖影響。
影片來源:何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