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水浸眼眉 減碳行動不容再拖!




全球多個國家近日持續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部份地區出現超過攝氏40度以上高溫導致嚴重的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全球暖化不只是令氣溫上升,極端天氣如颶風、暴雨、乾旱將會日趨頻繁,威脅全球人類及生態安危。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香港不能獨善其身。香港府必須展現決心,加快落實強而有力的氣候行動,以應對不可逆轉的氣候危機 。

【香港地球之友】 列出以下減碳清單, 促請香港政府制定明確目標、時間表和政策措施積極 推動香港於 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1.可再生能源:發電是香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香港長遠必須徹底淘汰化石燃料,並加快與大灣區合作,開發區內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增加本港零碳能源供應。

2.氫經濟: 全面電動化「能源最終用途」相對困難,特別是在一些工業運作和交通運輸方面。 政府應制定氫經濟路線圖,推動氫能源發展和應用。

3.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建築物是香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佔全港電力需求約 90%。 政府必須定期更新和加強「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以持續減少建築物能源使用,並在2050 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

4.建築物管理建築物能源管理系統與智能電錶的結合,可以實現對消費模式更精細的控制。政府應與電力公司合作,加快在所有住宅安裝智能電錶,並強制所有建築物安裝能源管理系統。

5.建築物隱含碳建築材料中的「隱含碳」佔建築物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達20%,但這些「隱含碳」在傳統碳排放計算上經常被忽略。政府必須對所有建築物進行生命週期評估,並包括隱含碳和建築運作中的碳排放。

6. 低碳交通 運輸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第二大來源,亦是造成路邊空氣污染的元兇,政府必須加快將商業車輛和公共交通電動化

7. 廢物管理: 廢物處理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三大來源。在減少廚餘量、回收和循再造方面,政府必須加大力度和擴規模,落實食物再分配、生物轉化和能源回收

8.健康的飲食習慣: 香港人的飲食習慣以肉類為主,其基於消費的碳排放未被納入總體計算。政府必須大力推廣更健康和可持續的飲食模式,以作為其長期減碳策略的一部分。

9.氣候教育: 低碳解決方案和政策的有效性,取決於社會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政府必須在學校推動氣候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並提供職業培訓和認證計劃,為低碳轉型做好準備。

10.碳定價: 碳排放活動的「環境成本」仍未內部化。香港必須落實碳定價,以「污者自付」的原則,反映其對社會的真實成本,以推動各界採用低碳方案。

11.綠色金融: 作為全球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可利用其善的基礎制度加速低碳轉型。為打造香港未來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政府應採納全球認可的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標準,並積極培訓綠色金融人才。

12. 植樹造林:森林和紅樹林等自然環境是碳捕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政府必須保護現有的自然環境,並積極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

13.碳捕集與封存: 除了植樹之外,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於研究和開發以探索可行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以應對氣候變化

14.政策導向: 若香港要實現可持續低碳轉型,減碳必需是政府的首要目標。要達成目標,各個政府部門不應各自為政,而是必須要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全面的氣候政策。

氣候變化威脅全球人類,聯合國早前已發出「人類生存紅色警報」。時日無多,香港氣候行動絕對不能怠慢,政府必需付諸行動,多管齊下,加快落實強而有力的減碳策略,與全球一起阻止這一場不可逆轉的氣候災難。


關注議題:
氣候變化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