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充足 獨欠規劃 發展不可犧牲環境
(香港,2018年9月19日) 香港地球之友今天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就「香港土地供應的規劃」發表意見。本會促請政府採納以下3項建議,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育,才能真正令香港踏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 環境保育不可犧牲
根據《郊野公園條例》,香港約有4成的土地已被劃為郊野公園,不單是都市人忙裏偷閒的好地方,更是很多動植物的珍貴居所。香港地方雖小,但獨特地形及亞熱帶氣候孕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可直接反映生態系統是否健康,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早前指出,破壞自然生境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大威脅,遺憾的是政府建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及大規模填海造地。根據《郊野公園條例》,郊野公園並無「核心」或「邊陲」之分,邊陲地帶是郊野公園生態的一部份,可作為城市發展及郊野之間的緩衝區,避免郊野公園遭受破壞。另一方面,填海不但破壞海洋生境,影響漁業資源,威脅頻危動物,最終會對海洋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2. 「棕地優先」增土地供應
香港現時約有1,300公頃棕地,比政府1,200公頃的覓地目標還多,當中大多用作露天停車場、貨櫃場等,經濟價值相對較低。經常有報導揭發棕地被非法用作儲存和拆解有毒電子廢物,嚴重污染環境。
政府應透過「收回土地條例」回收棕地作房屋發展,這比起發展高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或填海更為合理。同時政府應尋找適當地方如多層式大廈,重置具價值的棕地作業。政府必須就土地發展制定先後次序,先開發棕地和閒置土地,並透過樓宇復修和重建活化舊區,以滿足土地和住屋需求。
3. 追求「可持續發展」非「可持續增長」
政府經常強調香港需「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但發展郊野公園及填海會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絕對稱不上可持續發展。香港真的欠缺土地建屋嗎?撇除2成多已開發土地及4成郊野公園,香港仍有足夠土地滿足建屋需求。本會促請政府秉棄政策制定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作出長遠及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香港慶幸還有《郊野公園條例》保衛我們的郊野公園,若條例一經修改,我們珍貴的郊野公園將會逐漸被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