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聯合行動︰要求政府立即遞交垃圾徵費草案




垃圾徵費「無哂影」 大會首日仍未見草案上會
環團聯合行動︰要求政府立即遞交垃圾徵費草案


雖然環境局局長黃錦星8月再次提及,立法會復會後提交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下稱垃圾徵費)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可惜立法會大會首日議程,根本不見垃圾徵費議案蹤影。七個環保團體不滿政府未有對垃圾圍城有承擔、有勇氣,擔心垃圾徵費照舊一拖再拖,於政總門外展示巨型橫額,要求政府信守承諾,務必在下次大會上提交垃圾徵費草案審議。

今午(25日)綠領行動聯同綠色力量、綠惜地球、長春社、環保觸覺、綠色和平和香港地球之友,到政府總部外示威,高叫口號︰「不要免費揼垃圾」、「儘快實施垃圾徵費」,並用黑膠袋拼砌2米乘3.6米高的「垃圾收$」巨型橫額置於地面,表示「垃圾圍城、丟垃圾有價」,不滿14年來政府只就垃圾徵費作多番公眾諮詢,現時坊間都已普遍認同必須有垃圾徵費,才有助社會減廢,可惜政府遲遲不敢回應社會需要。環團再次強烈要求局長於下次立法會大會上提交草案,讓議員儘早審議及通過草案,回應環團及社會的訴求,勇於面對日益嚴峻的垃圾問題。

垃圾徵費起催化作用 徵費如火車頭帶動環保產業 


垃圾徵費與社會習慣、重用和回收業界是環環相扣,立法亦能為整個廢物管理、環保產品及回收行業帶來正面的影響。垃圾徵費有如一列火車的火車頭,當垃圾徵費成功立法,垃圾棄置量與所需要付出的金錢直接扣上關係,不論是市民或是商家,亦會因經濟誘因而減少廢物棄置量,從而紓緩都市固體廢物的問題。同時,徵費亦鼓勵市民和商家積極回收,回收量增加亦可促進整個本地回收再造產業。另外,施政報告亦提及「專款專用」,將徵費所得收入投放於加強減廢,教育和回收工作,整體上能為環境事業產生正面回饋作用。 

垃圾問題迫在眉切 不能再拖 


《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以台北市及南韓作例子,多次提及香港實行垃圾徵費的迫切性,並期望可由每人每日2016年1.41公斤減至2022年0.8公斤。但以每年持續上升的垃圾量趨勢,欠缺與經濟掛勾的誘因下,似乎機會十分渺茫。拖延立法甚至令三個堆填區都「等唔切」而相繼飽和,屆時垃圾量超出負荷,再強推擴建堆填區或焚化爐等末端處理設施方案,必定演變成另一個成本更高、爭議更大、影響更深遠的議題。 

綠領行動高級項目主任王珮芝表示:「垃圾徵費有效解決嚴重的垃圾問題,根據外國的經驗已不容置疑,而且普遍市民以至立法會議員都明白垃圾徵費的重要性和拖延立法只會對垃圾量百害而無一利。香港廢物政策已大落後於周邊繁榮城市,政府務必下次大會上提交垃圾徵費草案,勇於面對及承擔垃圾圍城問題,議員亦應儘快審議及通過草案,回應社會對源頭減廢的誘因需要,共同守護現在和下一代的環境和資源。」


關注議題:
廚餘及素食
循環經濟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