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以應對海洋污染?
2022年10月14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蘊釀多年,膠袋徵費終於有望上調。上週,環境及生態局向立法會提交了一份建議,爭取於年底前將膠袋徵費由5毫提高至1元[1],屆時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及完全載於非氣密包裝食品(如:用保鮮袋盛載葡萄、用發泡膠網包裹梨子) 將不獲豁免[2]。外賣、散裝食品和沒有完全載於非氣密包裝的食品(如:用紙局部包好的麵包)仍可獲豁免,但每單交易只限提供一個膠袋。

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於2009年開始實施(圖片來源:環保署)。
此收費計劃舉固然可取,但實在怠慢多時,且有很多不足之處。目前,全球每年消耗多達五萬億個膠袋[3],儘管塑膠可完全分類回收,但最終只有少於10%被回收再造,而且有很大部分被棄置於自然環境中[4]。

全球塑膠污染數據(圖片來源:世界環境日 –聯合國)。
膠袋輕巧耐用,為人類帶來便利,但此特性同時對生態環境構成嚴重威脅。膠袋容易被風雨天氣帶入海洋環境,令掠食者如魚類、海鳥,尤其海龜把其誤當水母吞下[5]。膠袋不僅沒有營養價值,更會堵塞消化系統,令動物慢慢餓死。

一隻正在進食膠袋的海龜(圖片來源:國家地理學會)
此外,塑膠不能被完全分解,只會於數百年的時間降解成微塑膠,而且在缺乏陽光照射的海洋,需時便更長。微塑膠無處不在,無論在馬里亞納海溝深處,還是所謂與世隔絕的北極,也可找到其蹤影[6]。

全球微塑膠濃度(圖片來源:自然–地球科學)
雖然科學家一直不斷研究各種更環保的方法,期望能有效分解較難回收之塑膠廢物,例如能吃掉塑膠垃圾的細菌和蠟蟲[7] [8],但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而且若應用不當,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果。

進食塑膠的蠟蟲及其腸道細菌(圖片來源:Renewable Carbon News)
香港的膠袋徵費需要一個定期的檢討和審查機制,以確保徵費金額可以適時調整,才能有效達至減廢目標。此外,政府還應該明確制定可降解、可堆肥和生物基塑膠的標準,防止漂綠產品氾濫。但說到底,最理想的方案還是全面禁止使用膠袋,並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用紙袋代替,因後者可在環境中分解。同時,政府應提高市民大眾對塑膠廢物禍害環境的認知,培養自備購物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