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多謝前港督麥理浩




有說麥理浩熱愛遠足郊遊,加上聽取了政府「六七暴動」報告的意見:有需要為青年提供更多戶外康樂場所,所以於一九七六年制定了《郊野公園條例》,令郊野公園受法例保護,斬樹變成違法。翌年更成立了首批郊野公園,包括城門、金山、大潭、獅子山和香港仔。全港首條遠足徑於一九七九年啟用,正是以麥理浩命名。


郊野公園成立40周年

 


歷年來郊野公園為香港人提供了戶外消閒空間及享受大自然的快樂時光,今年是香港郊野公園成立四十周年,市民好應當趁機回饋郊野公園,除了可以參加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慶祝活動一親大自然,亦可以了解更多郊野公園樹木的轉變。


香港的樹木於二戰期間大量被日軍砍伐用作做燃料,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剛成立郊野公園時,為防止水土流失造成山泥傾瀉,政府急於植樹。當時首選是台灣相思、紅膠木、白千層等外來樹苗,因為它們具先鋒特質,存活的可能性大,更為茁壯。部分外來樹種更具改善土壤、水分及微氣候條件的功能,有助原生種逐步自然進入林地之中。此外,多年來郊野公園曾經歷山火或者侵蝕,部分外來先鋒樹能忍受惡劣的土壤、水分及微氣候條件,故得以在只有少數其他植物能存活的嚴重退化地點生長。


今時今日,郊野公園已非「急就章」的休閒地點,植樹亦不再單求「生存」。樹木除了有效減少熱島效應、吸碳放氧、紓緩氣候變化,更扮演着維持及促進香港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當早期種植的外來先鋒樹木品種壞死、老化或者生長空間不足時,就會以本地原生樹種取代。原生樹為本地野生生物提供適合的食物和居所,因此有助保育本地動物群。此外,原生樹與害蟲及疾病之間存在長時間的共同進化關係,能適應本地的病原體,故此較能抵抗病蟲害的侵襲。由於大致上原生樹較少感染植物疾病,使用化學或其他方法防治病害的需要亦相應較小,原生樹亦更為適合本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所需的水分及肥料補給、照料的時間同樣較少,容易管理,所以同時兼具種植成本較低的優點。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漁農自然護理署於九年年底展開了「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畫」,以本地品種逐步取代外來樹種,以提升植林區的生態價值、生物多樣性、景觀及可持續性。漁護署通過此計畫與不同的非政府機構合作,為社會不同階層人士提供參與植樹的機會。在剛過去的周日,本會便與約三百名參加者在大欖郊野公園山頭種植了約二千棵本地小樹苗,包括大頭茶、米碎花、木荷、閩粵石楠、山烏桕、山蒲桃、韓氏蒲桃、朱砂根、石斑木及野牡丹。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期望市民將來到郊野公園遊玩時,在欣賞優美的大自然景色之餘,不忘做到「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並自備水樽餐具源頭減廢,保持郊野公園環境優美,這才不枉多年來眾多前人在郊野公園植樹的貢獻。

圖片來源: manganganath / 123RF Stock Photo


關注議題:
生態城市
自然保育
關鍵字:
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畫
植樹
自己垃圾自己帶來
自備水樽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