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森林城市》
2017年03月06日
| 星島日報
| 香港地球之友項目主任梁宛兒
今年的農曆新年特別溫暖,剛過去的一月又再破紀錄成為天文台自一八八五年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月。為對抗全球氣候變化,《巴黎協議》於去年底正式生效,簽署國將開始落實各項溫室氣體減排計畫。聯合國亦於二○一六年正式採納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而「陸地生態」目標中包括了森林的永續管理,確認了樹木對生態系統和紓緩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植樹造林的好處多
眾所周知,樹木可吸收二氧化碳,緩和溫室效應。有研究指出,每棵成熟樹木每年可吸收四十八磅二氧化碳,而兩棵樹每年就足夠提供一個四人家庭生活所需的氧氣。樹木亦能作為天然屏障降低噪音,過濾空氣中的污染物,從而減少哮喘和其他呼吸道問題,令市民更健康。經濟效益方面,植樹是緩解城市熱島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成熟的樹冠能降低約2.75至5.5℃的空氣溫度,這天然降溫作用令氣溫變得怡人,大大減少使用冷氣機的需要及其製冷成本,節能省電。此外,綠色公共空間愈多,不但可鼓勵市民多做運動,減少肥胖,更可提供一個舒適的社區活動場所,增加居民之間的聯繫。
新加坡納入城市規劃
城市森林(urban forestry)包括了市區範圍內的公園、綠地和街道兩旁的樹木,簡單來說,城市內及人口稠密的地方周圍的樹木及植物都是城市森林的一部分。其實多個國家如英國、新加坡,甚至內地等都將城市森林納入城市規劃,以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雖然新加坡和香港一樣缺乏土地資源,但早於六十年代新加坡已開始發展「花園城市」,綠化面積更被當地政府納入房屋建設藍圖,令到房屋和綠化變得既密不可分,又相互襯托。
新加坡政府在整體綠化總綱圖上規劃大量種植,植林的地區亦不限於郊區,而設計方面又盡量模仿自然森林的結構,主要種植合適的原生植物和樹木,令到城市森林不止是遮蔭,更可豐富生物多樣性。此外,當地政府建設了「樹梢步道」和一條長達一百五十公里的環島走道,將多個市區公園和公共運輸交匯處串連在一起,不但為市民提供綠色休閒空間,亦能促進低碳交通。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新加坡政府非常着重樹木及園林種植專業的培訓及管理,令到幾乎沒有農村的新加坡,仍可達到五成左右的綠化覆蓋率。
借鏡內地森林城市
早於八十年代,吉林省長春市已經以中國首個森林城市為發展目標,至今已在市區種植超過九千萬棵樹,建成區的綠化覆蓋率已超過四成,基本上每行五百米便有一塊綠地。長春市更以城市綠地、城市水域及城市濕地等作整體規劃,並利用綠色長廊貫通各個公園,目的是打造一個由點、綫、面多層次、大範圍的人工和自然混合的生態體系。此外,全國綠化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局於二○○四年制定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同年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亦為首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作出「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重要指示。目前全國已有接近一百二十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不但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推動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亦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香港的市區有着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所以一直被冠以石屎森林的稱號,而且本港人口非常稠密,都市生活節奏急速,市民更加需要綠化空間去調節繁忙和緊張的生活。樹木和綠色公共空間愈多,不但對生態環境、市民健康,經濟發展有正面益處,亦能增加居民之間的聯繫和歸屬感。香港政府應該參考新加坡和內地的成功經驗,推動城市森林的發展,並將其納入城市規劃當中,打造香港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