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 推動循環經濟轉廢為寶
2017年05月11日
| 經濟日報
| 洪藹誠博士 香港地球之友科研及政策經理
早前環境局已向立法會提交都市固體廢物徵費的時間表和具體措施方案,相信廢物徵費能為市民提供經濟誘因減少產生垃圾,更能鼓勵市民將廢物分類,對回收業有正面作用。
但事實上,香港回收業發展已陷入困境多年,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才實施的廢物徵費對回收業的幫助或許只是杯水車薪。政府應制定更長遠的計劃,支持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令資源得以循環再用。
促進回收行業可持續發展
根據循環經濟的原則,資源應該重用或回收再造,而不是被棄置。為推動本港的回收業發展,政府於2015年年底成立了10億元的回收基金,但至今獲成功批核的申請者,只佔基金約5%。事實上,一次性資助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就是高營運成本,包括人工、租金、保險等,變相令可回收物料的價值降低。
要有效幫助本地的回收業,政府應在全港18區建立回收分類廠,以接收固體廢物並進行清潔和分類。此外,政府亦需要以較低的租金和更長的租期租賃土地予回收業界,以促進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政府要定期監測各方案,以取得準確的數據去評估成效。審計署於2015年發表的報告指出,環保署在計算廢物回收量時,錯誤地將進口廢物納入計算範圍,高估了本港都市固體廢物的回收量。此外,美國環保倡議組織「巴塞爾行動網絡」追蹤並發現本港多個回收站,非法進口並存放廢棄電子電機設備。若沒有準確的數據,環保署將無法評估其工作成效,以制定相應的對策和調整方案。
堆填區棄置禁令廚餘可再造
香港的三個堆填區預計在2020年或之前飽和。雖然政府已批准擴建兩個堆填區的資金,但這並不是永久或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香港政府可參照外國減廢政策的成功例子,例如法國和意大利最近通過了法例,禁止大型超市丟棄沒有售出的食物。南韓、瑞典、丹麥等國家禁止廚餘棄置於堆填區,當地政府大力推動業界將廚餘以堆肥方式變成有機飼料。此外,德國亦實施了可回收、可生物降解和未經處理垃圾的堆填區棄置禁令,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量在6年間減少接近3成,成效有目共睹。
根據環保署數據,香港每天產生約3,700公噸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近4成,但本港現時的廚餘回收只屬自發性質,大部分廚餘都是被棄置於堆填區,回收率非常低。
政府於小蠔灣興建的首座「有機資源回收中心」預計可於本年度落成,利用生物處理技術將廚餘轉化成堆肥和生物氣等資源,但每天只能處理200公噸來自工商業的廚餘。政府長遠策略應實施堆填區棄置禁令,建立一套全港性的廚餘回收系統和網絡,從源頭分類廚餘,並由本地回收商循環再造。
另一方面,政府應推廣本地農業發展,吸納本地廚餘所製成的肥料,並提高本地糧食自給率。政府亦要提供資源幫助回收業界開拓海外產品市場,促進廚餘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是一個消費型社會,我們產生的廢物量相當驚人,政府應為本港制定長遠的廢物管理策略,推動循環經濟,轉廢為寶。
事實上,全球已有很多國家落實循環經濟,英國環境服務協會預計循環經濟不但可減少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外,還可為英國增加5萬個就業機會。香港政府應借鏡外國成功例子,多管齊下,加快落實各項廢物管理政策,市民亦應改變浪費的生活習慣,珍惜資源,減少浪費,共同建設一個綠色低碳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