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紙圍城 全面檢討回收政策契機
2017年09月19日
| 香港經濟日報
| 姜秀雯 香港地球之友傳媒及公共關係主任
早幾天走在大街小巷,不難發現一個個紙皮箱小山丘。內地收緊廢紙回收政策,香港即時被殺個措手不及,角色被動,反映香港回收業對出口到內地的依賴。
香港人面對廢紙圍城,除了在個人層面減少用紙以及在家暫存廢紙,以減低資源被送往堆填區的數量,正好是契機全面檢視香港的回收政策。
落實生產者責任制 源頭減廢
根據環保署數字,2015年香港人均垃圾棄置量為每日1.39公斤,比往年有增無減,數字更遠超近年不多於0.5公斤的鄰近城市台北及首爾,可見香港人普遍輕視「掉垃圾」的後果。
本港應盡快落實說好了的玻璃容器及「四電一腦」生產者責任計劃,並將計劃擴展至涵蓋更多產品和服務,以及將所收的款項專款專用支持回收業發展。惟有令生產者及消費者承擔產品的最終處置環境成本,才能提高大眾的減廢意識,從源頭降低回收壓力。
政府需協助業界 與世界接軌
綜觀今次風波,內地政策一收緊,即令本港廢紙回收廠陷入倒閉危機,反映回收業界長期經營困難。現時回收基金提供的一次性資助,並不能解決人工高、租金高、運輸成本高、保險貴、可回收物料價錢低等根源性問題。政府需要以較低的租金和更長的租期租賃土地予回收業界,才能促進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協助業界應對國際社會日益提升的回收物入口標準,政府更要加快審批回收基金申請,資助業界購買處理回收廢塑料及廢紙的機器,確保本地業界與世界接軌。
政府更應考慮以「綠在區區」為基礎加以改善,在全港18區建立回收分類廠(Material
Recovery Facilities),以接收固體廢物並進行清潔和分類,減低回收商的處理成本。
港人責無旁貸 應改消費習慣
為支持本地循環經濟,政府作為社會上最大的消費者,更加有責任在可持續發展上作出承擔,採購時應優先選用以循環再做物料製造的產品。政府在財政預算上應作出額外撥備,用作補貼政府資助機構(包括學校、醫院、社福機構等)作出綠色採購。更應向工商界及大眾宣揚本地(需要時加入外地)的良好綠色採購指引,促進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結幾天的廢紙圍城危機,香港人除了責難他人政策的朝令夕改,更應該反思一下個人生活及消費習慣,畢竟一個個積存的廢紙山,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此外,當傳媒大幅報道此事時,才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全靠拾荒者收入微薄但堅守崗位,香港才得以維持街道整潔。下次看見拾荒者,好應該心存多一份感激與尊重!
圖片來源 :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