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把握兩電談判 落實可再生能源


氣候變化是全球人類面對最嚴峻的環境挑戰, 全球氣溫不斷上升, 對人類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逐漸浮面。

全球暖化加劇 天災頻率增

根據天文台紀錄, 本港自1885年的氣溫平均上升速度為每100. 12 , 但升幅由20世紀後半期顯著增加至每10年上升0.17 , 相信大家還記得本港去年打破多項高溫紀錄, 而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早前亦評定2015年為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年。更令人擔憂的是,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初步數據分析, 直至今年上半年, 全球溫度已經打破去年的紀錄, 這意味着2016年將可能成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全球暖化加快冰川和冰蓋的溶化速度, 令海平面上升,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最新數據, 格陵蘭島和南極的冰蓋溶化速度不斷加快, 北冰洋海冰面積自1979年來, 連續第二年創下冬季新低, 一些沿海地區更是首當其衝, 特別容易受到水浸影響。

全球暖化亦增加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 例如熱浪、暴雨、暴雪、颶風、水災和旱災, 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此外, 極端氣候還會導致農作物失收, 衍生糧食短缺和分配不均等問題, 亦會增加一些疾病的傳播機會, 嚴重影響生態系統。

綠色金融 促再生能源發展

為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超過170國代表在「世界地球日」, 於聯合國總部簽署去年底在法國通過的《巴黎協議》。各國目標明確, 旨在減少排放溫室氣體, 期望於本世紀內限制全球升溫較工業時代前少於攝氏2度, 並設法爭取把升溫控制在攝氏1. 5度內。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 發電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25%, 而香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頭亦來自發電, 佔本港2013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68. 3%。由此可見, 發展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絕對是一個減少溫室氣體的可持續方案。

德國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先驅, 現時可再生能源佔全國總發電比例約33%, 並預計在2025年前增至40%45%。各國亦可透過綠色金融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例如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早前通過1. 1億美元的土耳其可再生能源融資提案, 將協助土耳其發展可再生能源。世界銀行亦承諾協助國際太陽能聯盟, 籌集1兆美元的資金, 以推廣全球太陽能的發展計劃。

《巴黎協議》確立了世界各國對氣候變化的責任, 促進各國制定減碳政策。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署的最新研究報告, 預計2030年全球總電力生產量將有13%來自太陽能, 而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絡的最新報告亦指出, 在發展中國家的主導下,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總額於2015年創下新高, 達2, 860億美元, 超過化石燃料投資額2倍以上。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 各國應取消對化石燃料的補貼, 淘汰化石燃料。

港訂減碳目標 料年底出爐

香港政府於巴黎氣候峰會前發布了《香港氣候變化報告2015》, 總結本港就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措施。環境局亦於712日舉行「氣候變化持份者參與論壇」, 討論香港就減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和策略。

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 將會統籌及協調各政策局及部門, 訂立本港2030年的減碳目標, 政府預計本年底可提出一份工作計劃, 制定各項措施以應對氣候變化。發電是本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頭, 香港必須為發展可再生能源訂立長遠的目標, 才能有效地減少本港溫室氣體排放量。香港政府跟兩間電力公司的《利潤管制協議》將於2018年屆滿, 政府應把握這個關鍵時機, 與兩電商討並落實可再生能源的計劃, 否則香港只會繼續停留於化石燃料時代, 碳排放只會持續高企。

氣候變化問題迫在眉睫, 香港作為一個發達城市更不應怠慢, 必須加快步伐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制定各項減碳措施。市民大眾亦有責任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建立低碳生活模式, 減低個人的碳足印。相信大家聽過「溫水煮蛙」的故事, 若我們現在不行動, 後果將不堪設想。


關注議題:
氣候變化
綠色經濟
關鍵字:
綠色金融
減碳
可再生能源
全球暖化
氣候變化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