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私家車增長落實低碳宜居城市
2017年10月16日
| 經濟日報
| 鄭眾宏 香港地球之友高級項目主任
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要令香港人活得開心、活得健康,良好空氣質素是「宜居」的基本。
可是為人詬病的路邊空氣污染,施政報告落墨不多,尤其針對污染源頭——控制汽車數量。
繁忙時段私家車載客少佔路多
交通擠塞、空氣污染令香港人感到相當納悶。可能有人問,公共交通工具已佔每日出行人次接近9成,即使私家車數量持續上升,對交通擠塞影響有限。但不要輕看佔少數駕車人士帶來的影響,從交通諮詢委員會2014年報告指出,在早上繁忙時間私家車只接載每日路面總乘客量11%,卻佔用香港主要幹道車流4至7成,及3條過海隧道私家車數量達5成。
為進一步分析駕車人士的習慣,香港地球之友於上月向參與無車日的車主進行問卷調查,收到340宗回覆,發現5成駕駛者與其他駕車上班的同事住在同區,當中有10位住在屯門的同事分別駕駛10部汽車上班。可見私家車雖然是交通擠塞的元兇,並不一定達到有效率運輸。
促實施道路收費鼓勵共乘上班
此外,因着樓價問題,愈來愈多人搬到新界區居住,正如規劃署發表的2015至2024年香港人口分布推算數字報告,2024年新界所佔全港人口將上升至55%。早前有調查指香港人現時每天平均花73分鐘上下班,逾兩小時者更佔21%。如果將來更多人需要花超過兩小時跨區上班,當新界地區的公共交通工具配套未臻完善時,難免有部分人考慮駕車以節省時間,令到路面上汽車數量增多,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問題更難以改善,這樣如何談得上是「宜居城市」呢!
為減低路邊空氣污染和交通擠塞,香港地球之友建議政府強化公共交通網絡及盡快落實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從政策和法規抑制汽車數量增長。如果住在較偏遠地區又無可避免要駕車,可鼓勵與住在鄰近的同事或鄰居共乘汽車上班。此外,政府可將更多部門遷離傳統商業中心區,減低繁忙時間商業中心區的交通擠塞問題。
改善單車停泊設施倡居家工作
我們更建議政府透過政策和基礎設施,將步行和騎單車推廣為可持續交通模式。例如在主要交通交滙處,規劃私家車和單車的泊車轉乘設施,以鼓勵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長遠在科技持續發展下,可考慮推動居家工作文化,減少員工的交通時間。讓我們享受到「真‧宜居」,共同構建低碳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