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改變生活習慣 步向零廢生活




天氣回暖,心癢癢玩水上活動?不如先了解一下你的玩樂環境!

香港的沙灘經常布滿垃圾,颱風季節期間更為明顯,風浪一下子把海洋囤積的垃圾沖到岸上,令本港多個海灘變成垃圾灣。根據環保署數字顯示,岸邊康樂活動所產生的垃圾佔海上垃圾總量約七成。未計志願團體和市民自發的清理海灘活動,各政府部門於全港海灘清理的海上垃圾總量每年超過十四公噸,其中逾七成為塑膠或發泡膠,數量之多,讓人不禁懷疑大自然到底還能承受多少「即棄文化」所帶來的破壞。

即棄文化 沉重代價


膠樽飲料、即棄餐具、發泡膠盒,方便快捷又免洗。我們往往為了貪一時方便,令即棄文化於社會氾濫。塑膠為石油聚合物,不但難以分解,更有機會釋放有害物質,危害人類和生態的健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每年逾十萬隻海洋哺乳類動物及一百萬隻海鳥因為誤食海洋垃圾或被垃圾纏繞至死。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報告指出,海洋生物如海龜和魚類會誤把被海藻包裹着的塑膠殘骸當作食物,進食後會嚴重影響消化系統功能,甚至會導致死亡。去年更有研究顯示若人類不改善海洋垃圾問題,尤其是塑膠垃圾,海中塑膠數量將於三十年內較魚類數量還要多。若情況繼續惡化,不但沙灘、岩岸、泥灘、紅樹林等具保育意義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人類亦將在食物鏈中自食惡果。

源頭減廢 人人有責


為了一時方便而使用即棄產品,我們到底製造了多少不必要的垃圾?單是一杯快餐外賣汽水就已經使用了三種即棄產品,用餐約二十分鐘就被棄掉。以美食展為例,每年場內的垃圾袋平均每二十分鐘就被即棄餐具塞滿。雖然經清洗後大部分物品可以回收,惟「貪方便」的心魔經常令我們把可回收的物品順手丟進垃圾桶,單於一五年就約有一百八十公噸具回收價值的塑膠餐具和發泡膠餐盒被棄置於堆填區。此外,隨着近年內地收緊回收塑膠的進口管制,加上國際原油原料價格下跌,大大收窄回收塑膠的出路,令本港的回收率不斷下降。根據環保署資料,本港的都市固體廢物量於一六年,已突破每日一萬公噸關口,相等於近六百九十架雙層巴士重的廢物被送往堆填區,其中塑膠佔逾二千一百公噸。香港地少人多,堆填區終究有一天也會飽和,我們必須源頭減廢,方能逃過垃圾圍城的未來。

「免廢生活小挑戰」


現時流行「相機食先」,現請你留意自己最近三餐的食物照片裏有多少即棄產品,當中究竟有多少垃圾可以避免?事實上,大家可以自備食物盒和餐具「四處搵食」,方便輕鬆又環保。

「免廢」生活其實很簡單,現挑戰你:

1.落單叫凍飲時「走飲管」、熱飲則叫「走膠匙」。
2.BYOB 3——實行「走杯」、「走盒」、「走袋」。
3.戶外活動,如去沙灘、行山或野餐時,避免購買包裝食物。
4.購物時選擇家庭裝和補充裝,減少包裝廢物。

「即棄文化」為人類帶來一時便利,但對環境的破壞卻是長久深遠,我們必須身體力行,改變浪費的生活習慣,源頭減廢,共建綠色香港。


關注議題:
塑膠
循環經濟
關鍵字: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