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衝擊公共衞生
2016年04月04日
| 星島日報
| 紀思思博士 高級項目主任
公共衞生與氣候變化是息息相關的,在過往的氣候變化會議,公共衞生的議題一向是比較少人注重的,因公共衞生系統甚少與氣候變化經濟掛鈎。直至近來氣候變化與公共衞生效益的影響日益浮現才開始被受關注。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到二十世紀的時候,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會增加約攝氏零點六度,而中高緯度地區的增溫幅度尤其明顯,冬季增溫亦會比夏季高。IPCC氣候模式預測,到二一○○年時,這些地區的地表平均增溫會達攝氏三至五度。全球暖化能導致地區氣候系統混亂、衝擊生態系統, 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也為公共衞生帶來新危機,如轉移傳染源、污染水源及導致農作物失收。
已造成大量死亡
於二○一五年十二月八日舉行的世界衞生組織會議,前衞生署署長、現任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女士清楚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刻不容緩,因為它已經造成成千上萬的死亡。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國公共衞生議題帶來衝擊,主要包括熱效應、極端事件、空氣污染與傳染性疾病。
一九八八年七月,中國的南京地區有長達十七天的每日最高溫度超過攝氏三十六度,中暑病人及死亡率有驚人的增加。極熱的夏季對人體健康的衝擊,會因為濕度升高而更加嚴重。明顯地,熱浪頻率的增加與患病與死亡的人數成正比,尤其幼童、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病人。
中暑死亡率勁升
全球暖化亦會增加極端氣候事件的次數及嚴重性,例如暴風雨、水災、乾旱和颶風,增加死亡率和患病率,而其對健康的影響可分為立即性、中期性和長期性。立即性的效應, 如水災時的溺水、受大水沖擊撞到堅硬物體的傷亡,以及救難人員的傷亡。中期性的效應主要包括傳染性疾病的增加;長期效應則有營養不良、過敏原滋生、心理創傷等。各國的氣象專家最近紛紛推測,因為海水溫度持續升高,未來全球颱風不但生成頻率會增加,形成強烈颱風的頻率也會增加。
不同氣象因子的變化也會影響污染物傳輸,而影響空氣污染物的組成與濃度,如生物性空氣污染物(如霉菌、塵蟎)的產生與釋放,人類產生的空氣污染物,或由於能源需求增加而產生的空氣污染物。暴露於空氣污染物中,會直接或間接造成嚴重的健康影響。
許多傳染病復甦
過去數十年,由於人口增長、都市化、土地使用及農業操作改變、森林砍伐、旅遊、貿易、人類及動物的活動、環境微生物的適應及改變、公共衞生設施的改變等人口與社會因素的變化,使得許多傳染性疾病,包括病媒傳播疾病,在世界多處地區有重新復甦、肆虐的迹象。世界衞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七百萬人是死於因空氣污染而引致的死亡。專家估計,到達二○三○年的時候,每年會有額外的二十五萬人死於因瘧疾、營養不良、熱力和污染食水。
過去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抗衡中面對過饑荒和 戰爭,而我們這一代要面對的則是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而與日俱增的科學研究顯示其惡果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是我們及現存的孩子們,這一代就會遭遇到的挑戰。如何保護全人類共享的唯 一家園——地球,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