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環保政策未夠綠 展望 2019 更宜居




回顧 2018 年,逐步淘汰本地象牙買賣、落實上網電價等政策,都令環保人士感到恩惠。可是全球暖化,解決環境問題刻不容緩,綜合政府在減碳減廢方面的表現仍欠力度,令人失望。香港地球之友藉年尾回顧本年環保大事,並推動政府於 2019 訂立強而有力的環保政策,締造香港成為一個宜居的可持續發展城市。

氣候變化及能源

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若按照目前的升溫速度,全球氣溫最快可能在 2030 年就上升攝氏 1.5 度,後果不堪設想。氣候變化引發更多的極端天氣現象,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早前先後有超強颱風「天鴿」及「山竹」吹襲,造成嚴重破壞。為應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地訂立進取的減碳目標及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例如 C40 城市將於 2050 年前減碳 80%,德國亦計劃於 2030 年前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至 45%。

本會樂見「上網電價」計劃終於落實,為推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踏出第一步,但遺憾政府未有為本港訂立可再生能源的長遠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將就本港的長遠減碳策略進行公眾諮詢,本會促請政府必須跟國際城市的水平接軌,訂立進取的減碳目標,並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以應對氣候變化。鑑於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越見頻繁,政府應成立氣候變化應對辦公室,協調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政府亦應加強與大灣區的合作,共同建立環境信息數據庫並加以分析和監測,提升城市的氣候變化適應能力。

近年世界各地正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本會歡迎政府帶頭推出借款上限為 1,000 億港元的綠色債券計劃,為減緩氣候變化的項目融資。政府長遠應透過稅務優惠促進綠色環保產業發展,並效法國際城市開始向化石燃料撤資,鞏固香港在綠色金融的領導地位。

廢物管理

香港垃圾產量不斷上升,環保署剛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 年每日人均棄置量達 1.45 公斤,冠絕亞洲大城市,導致堆填區不勝負荷。應對廢物問題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從源頭減少廢物產生,垃圾徵費討論了超過 10 年終於刊憲,為本港廢物管理藍圖踏出重要一步,但政府必須加強回收配套以配合垃圾徵費,否則資源將會變垃圾。中國於年頭收緊進口廢物管理措施,對依賴以出口回收物為主的香港造成嚴重影響,政府應推動循環經濟,促進本地回收業發展。我們樂見政府於 2019 年財政年度撥款約 3 至 4 億元,並以類似「專款專用」的形式於垃圾徵費計劃實施後的財政年度起,增加撥款至不少於 8 至 10 億元,推動減廢及回收。

生產者責任制是透過「污者自付」的原則,讓各持分者分擔廢物處理的成本。本會樂見「四電一腦」於本年度全面實施,不但能有效減少棄置於堆填區的廢物量,亦能促進回收業發展。政府應把生產者責任計劃擴大至涵蓋塑膠、包裝物料等產品,從而反映真實的環境成本。

人類濫用塑膠製品所衍生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每日有超過 2 千噸塑膠被棄置。今年有不少研究更證實「微塑膠」已經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類健康。為減少塑膠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破壞,政府應仿效台灣分階段立法規管使用即棄塑膠,同時亦應立法禁止生產和銷售含微塑膠的產品。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問題影響全球人類的健康,我們對於環保署最新公布的空氣質素指標檢討結果感到非常失望。雖然環保署將二氧化硫(SO2)和微細懸浮粒子(PM2.5)稍為收緊一格,但仍遠超世衛訂立的空氣質數指標。環保署更將每 24 小時微細懸浮粒子的容許超標次數,由 9 次大幅提升至 35 次,做法自欺欺人,企圖以有利的數據蒙騙大眾,罔顧市民健康。本會促請環保署撤回初步檢討結果,並把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收緊至世衛標準。

本港路邊空氣污染問題非常嚴重,三個路邊監測站所錄得的二氧化氮濃度長期超出世衛標準,嚴重影響市民健康,失控的車輛增長正是元兇。政府必須透過立法或經濟誘因,例如參考新加坡引入車輛配額制度,或增加首次登記稅和牌費,控制私家車的增幅。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快落實電子道路收費,減少繁忙路段的車流量,紓緩交通擠塞,從而改善空氣質素。

自然保育

香港地球之友樂見政府於本年度通過禁止象牙貿易法案,逐步淘汰本地的象牙買賣,以保護瀕危和受威脅的物種。生物多樣性是反映生態系統健康的指標,香港的自然生境孕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遺憾的是政府計劃大規模填海甚至有機會開發郊野公園作房屋發展,這將會對環境和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香港現時約有 1,300 公頃棕地,政府應優先發展棕地和閒置土地以滿足土地建屋需求,平衡發展與保育,才可達致可持續發展。

踏入 2019 年,祝願香港人在更潔淨的環境下健康生活!


關注議題:
城市森林.森林城市
能源
塑膠
氣候變化
廚餘及素食
循環經濟
綠色經濟
自然保育
關鍵字:
環保政策
宜居城市
全球暖化
本年環保大事
氣候變化
上網電價
垃圾徵費
空氣污染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