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綠色交通 健康未來


香港的道路是世界上最頻繁使用的道路之一,2100公里的道路卻擁有超過68萬輛汽車。與1991年比較,升幅達80%,車行里數亦升40%。公路運輸成為了一些主要污染物的來源,根據環境保護署公布的2013年排放清單可以發現,在總排放量中,污染源來自道路交通的所佔比分別為:氮氧化物(NOx23%,可吸入懸浮粒子(RSP18%,細懸浮微粒(FSP21%,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23%,一氧化碳(CO59%

環境保護署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ir Quality Health Index, AQHI)顯示,20155月至20164月期間,銅鑼灣、中環及旺角的路邊檢測站分別錄到全年平均每立方米968387微克的二氧化氮,遠遠超出世衞所建議的每立方米40微克。

若把健康指數「高」、「甚高」和「嚴重」歸為空氣質素差的範圍,則可以發現,在2015年,銅鑼灣有超過800個小時處於空氣質素差的範圍,而旺角和中環則均超過500個小時。

提前死亡

氮氧化物會刺激肺部,減低呼吸系統對病菌的抵抗力,兒童及哮喘病患者更容易受二氧化氮影響,長期接觸可引致肺部組織結構改變。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及美國環境保護署已經將氮氧化物歸為非潛在的致癌物質。

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年由空氣污染引致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病,會導致17億港元經濟損失,而每年因空氣污染而入院的人數約有8000人。以香港大學的達理指數(Hedley Environmental Index)估計,2015年全年因空氣污染導致的提前死亡人數約為2196人,所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8億港元。

如果能夠達致空氣質素指標,每年可減少不必要的入院次數約4200 次。而患上哮喘或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人都會相應減少。

國際清潔運輸委員會指出,如果各國政府能在2050年前有效控制交通工具的污染與超低硫燃料的使用,每年可避免大約140萬民眾因而早逝。

面對如此嚴重的道路環境污染問題,政府和市民能做些什麼呢?「綠色交通」將會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綠色交通」就是採用低污染、對健康有益的大眾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交通概念。綠色交通發展重點包括:

1.「城市設計、商住混合土地結構、 徒步空間與單車徑之藍圖」;

2.「非機動車運輸方法、通訊上班、電子商業檢討需求」;

3.「智慧型運輸系統、高效大衆運輸、鼓勵停車轉乘」;

4.「政府組織架構納入綠色交通發展機制」;

5.「運輸工具的製造、使用、回收及再生使用」;

6.「綠色運具普及,人本交通理念」。

1996年開始,瑞典斯德哥爾摩開始實施「低排放區」(Low Emission Zones)政策,成功減少了20%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以及50%懸浮微粒。目前,歐洲已經設有幾百個低排放區,有效地減少了交通造成的空氣污染。由於低效能的車被禁止進入市中心,促使駕駛者升級車輛至環保配備。

無車行動

「無車日」的形成始於汽車造成的環境及資源消耗問題逐漸受到重視。在1995年,由冰島、英國及法國各城市主動發起無車日行動,1998922日法國發起「在城裏,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行動,共35個城市參加。之後,歐盟於2000年將此活動擴大到整個歐洲,訂定922日為「無車日」,並陸續有來自全球的城市共同響應。

我們透過選擇公共交通取代開車, 便可以減少排碳量。另外,抽取、精煉和運輸石油都需用水,若改為騎單車或走路,則可以省下每公里1.8公升的水資源。當然,沒有車的道路,空氣會清新些、健康些。

「無車日」只是演習,若沒有私家車如何上下班?如何送子女上學?如何購物?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統快而準,沒有擠車,可能比私家車還要快。如果一日做到,為何不能天天做呢?

香港地球之友今年首次推廣「無車日9.22」活動,參與者可以透過地球之友Facebook專頁、網址www.foe.org.hk登記,承諾「無車日」當天不開車,只使用大眾交通工具,希望透過此次體驗,呼籲政經各界思考「綠色交通」的方案,同建健康未來。


關注議題:
空氣
氣候變化
關鍵字:
綠色交通
無車日
空氣污染
汽車
低碳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