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全球趨勢 港宜加快步伐
2019年06月24日
| 星島日報
| 洪藹誠博士 | 香港地球之友高級項目經理
氣候變化是目前人類面對最嚴峻的環境威脅,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最新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若各國維持目前高碳排放量,全球氣溫將不斷上升,令兩極融冰的速度加快,預計全球海平面於本世紀末前的上升幅度可能高達兩米,較一三年聯合國第五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高一倍,屆時估計約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將被淹沒,超過一點八億人無家可歸。本港作為一個地勢較低的亞熱帶沿海城市將會首當其衝,面對城市被淹沒的威脅。
應對氣候變化須龐大資金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議》於第二十一次氣候峰會獲一致通過,並於二○一六年正式簽署生效。協議旨在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於攝氏二度甚至更嚴謹的一點五度之內。各締約方必須編制「國家自主貢獻」減排方案,並由二○二三年起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總結,以評估減排進展和成效,而另一重點條文包括發達國家須於二○二○年前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至少一千億美元資金,以緩解氣候變化造成的衝擊。事實上,無論任何減排措施或氣候適應方案都需要龐大資金支持,金融體系的發展能啟動龐大的資金流與產業效應,為應對氣候變化及推動綠色低碳經濟轉型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二十國集團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定義,綠色金融是指為具有環境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進行資金籌集及投資行為。氣候變化逼在眉睫,全球各國近年積極推動低碳發展,為氣候緩減及適應措施融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更將二○一六年形容為「Year of Green Finance」,綠色金融發展絕對是大勢所趨。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家之一,為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已成為國家重要綱領,當中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於巴黎峰會後更是一日千里。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的統計,中國目前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綠色債券市場,僅次於美國,佔全球綠債總發行量接近兩成。為實現巴黎協議的攝氏二度目標,世界各國紛紛朝着綠色經濟方向發展,綠色債券已成為不可或決的融資渠道,預期發行量將急速上升。
捉緊機遇追趕綠色大潮
香港雖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綠色金融的發展較其他國家和城市緩慢,事實上,本港的金融市場擁有龐大資金流,絕對具備發展綠色金融的潛力和優勢。香港政府經過多年醞釀,終於在二○一八年邁進一大步,通過上限為一千億港元的主權綠色債券計畫,是全球目前其中一個最大的政府發行計畫。香港同時成為亞洲區第一個簽署綠色債券宣言的城市,反映香港決心將低碳及可持續發展的方案納入基建項目的規劃,同時鼓勵更多綠色項目於香港融資。
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於上月公布了三項措施,包括分三階段推行綠色及可持續銀行、推動負責任投資,及成立綠色金融中心,為本港綠色金融發展打了一支強心針。香港綠色金融市場正開始穩步發展,數據顯示一八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相當於二○一七年三倍有多,當中大部分發行機構來自中國內地。事實上,中國綠色金融近年迅速發展,而綠色金融更被寫入「十九大」報告,展示中國視發展綠色金融為長遠方針,香港政府應捉緊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將香港發展為區內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
氣候變化逼在眉睫,全球正積極為減碳及綠色基礎建設融資,有分析指出,全球金融市場於二○一七年至二○三○年間,氣候投資項目規模將高達二十三萬億美元。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絕對有能力擔當籌集綠色資本的樞紐,促進低碳經濟轉型,為應對氣候變化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