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需求管理 推動節能減排
2017年11月13日
| 星島日報
| 洪藹誠博士 香港地球之友科研及政策經理
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人類依賴化石燃料,令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自工業時期以來不斷增加。華盛頓大學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溫度於本世紀末將進一步上升,
增幅可達攝氏四點九度。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本港於一六年一共打破了十二項天氣紀錄,其中酷熱天氣日數多達三十八天,是自一八八四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天文台早前亦於「天鴿」風球來襲前一天,錄得攝氏三十六點六度高溫,打破香港一百三十二年最熱紀錄。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有超過一百七十三個國家為可再生能源定立長遠發展目標,香港政府雖然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指出本港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為百分之三至四,但未有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制定明確和長遠的目標。事實上,除了發展清潔能源,從需求管理着手推動節能亦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減排方法。
全球大約四成能源用於建築物上,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三分之一。根據環保署數,發電佔本港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六成七,而當中有超過九成電力用於建築物上。
乏誘因推動綠色建築
自○一年起,機電工程署開發一套適用於香港住宅和商業的能源消耗指標及基準,供使用者監察其能源消耗水平及表現。環保建築能有效地減少碳排放,可惜本港現時的綠建方案只集中於政府建築物、公共房屋及公營機構,缺乏為商用建築物提供綠建誘因。
另一方面,基於商用樓宇的業權問題,租戶不能擅自為建築物進行改造或翻新,而業主亦缺乏經濟誘因為樓宇進行改善工程。世界各地正積極推動各項能源效益措施,例如英國的業主要向潛在買家或租戶提供其物業的能源效益證明。德國政府亦為樓宇翻新工程每年投放十五億歐羅開支,旨在將三十年以上樓齡建築物的能源效益提升百分之二。事實上,香港綠色建築議會早於一三年發表的
「香港3030」 計畫,已列出明確的發展藍圖,旨在於二○三○年前將建築物耗電量降低三成,香港政府必須全力配合,推動綠建政策及提供經濟誘因,將香港建設為低碳及可持續發展城市。
智能電表配合「分段收費」
智能電表能讓電力公司收集接近實時的用電資料,精確掌握用戶的用電模式,用戶亦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用電行為及習慣,促進電力公司和消費者之間的雙向溝通,對於節約用電及提高效率有極大幫助。智能電錶的應用配合「分段收費」能鼓勵市民於非高峰用電時段用電,並減緩電興建新發電機組的需要。現時世界各地採用的分段收費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分別是按季節和按每日不同時段收費。中電早為宣布推出為期一年的「智醒用電計畫」,為二點六萬
個住宅用戶安裝智能電表,讓客戶實時了解其用電量。此外,計畫將採用「按時段收費」模式,希望通過改變生活習慣,鼓勵用戶減少高峰時段用電,從而節能減排。雖然計畫是試驗性質,研究結果相信能反映市民的行為改變及「分段收費」計畫的成效,為適應未來智能電網的普及作好準備。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逐漸浮面,極端天氣導致大量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世界各國正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努力,香港絕對不能怠慢,政府應多管齊下,通過政策、經濟誘因和教育,積極發展清潔能源並推動節能減排。
市民亦有責任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努力,實踐低碳的生活模式,共建綠色香港。香港地球之友現正舉辦名為「賽馬會酷鄰居齊節能計畫」的大型家庭節能推廣活動,鼓勵本港家庭節約用電,從源頭減低對電力的需求,以緩減氣候變化,歡迎大家到地球之友網頁登記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