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衣服豈只有血汗 循環時裝減浪費


服裝行業是全球第二大污染工業,每年有超過7,000萬棵樹被砍伐,以製造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的生產過程會釋放出一氧化二氮(N2O)等溫室氣體,對全球暖化的效性比二氧化碳高近300倍。為了減輕對環境的影響,整個服裝行業必須作出轉變,由綫性經濟轉型為循環經濟,有效地管理資源的運用。

循環經濟5年省1萬億美元

綫性生產模式中,原材料從資源國家中開採,運輸到中國等製造業大國,並加工製成各種產品。製成品其後出口到世界各地,在當地使用後並最終被棄置。循環經濟則着重於預防並減少廢物的產生,通過重複使用,修復,轉售或再分配材料來減少資源浪費。循環經濟模式不但可以減少對環境破壞,還可節省大量資源和成本。世界經濟論壇一份報告指,循環經濟可以於5年內節省約1萬億美元的材料成本。

The True Cost》是安德魯‧摩根(Andrew Morgan)用了兩年時間,前往13個國家和25個城市,收集資訊並進行訪談所製作的一部紀錄片,專注探討快時尚(Fast Fashion)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例如服裝行業對河流污染、土壤污染、疾病和死亡等的討論;並將其與消費主義、全球化、資本主義,及結構性貧困聯繫起來。製衣業是一個3萬億美元的工業,現今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生產,如孟加拉、印度、柬埔寨和中國,而大部分的工人須於惡劣環境下工作,以賺取低廉工資。早前有報道指孟加拉的工人要在炎熱和結構不穩固的建築物中工作,而柬埔寨工人也曾因為抗議不合理工資而遭受到警察暴力對待等……由此可見,每一件衣服背後都是有血有汗的。

服裝行業已經開始意識到他們對環境和社會所造成的影響,並願意作出一些改變,例如H&M最近舉辦了一個「世界回收週」活動,鼓勵顧客延長衣服的生命周期,並從回收到的舊衣中提取有用的衣物纖維循環再用。另一戶外品牌Patagonia亦於1995成為全球首家使用回收膠樽製作衣服的企業,此舉成功引起消費者對永續發展的共鳴,並為企業帶來利潤增長。此外,由品牌商、零售商、製造商、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學界專家組成的「永續成衣聯盟(SAC)」,推出永續性測量工具「Higg Index」,能夠全面地分析成衣和鞋類產品於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績效,從而制定相應措施減少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及改善永續性。Higg Index涵蓋的環境要素有五大類:水資源使用和品質、能源和溫室氣體、廢棄物、化學品,和有毒物質。目前有超過100間企業是SAC成員,當中包括知名品牌如AdidasColumbiaBurberry等。另外,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透過回收廚餘轉化成可為製衣業使用的聚乳酸纖維(PLA),除了在國際獲得不少獎項、令業界可以有更環保的材料,亦替廚餘開拓了出路,減少浪費。

明智消費者 減消費改變市場

供應和需求是經濟學的最基本概念之一,亦是市場經濟的支柱。如果消費者意識到衣服的真正成本,從而作出一些改變,例如減少購買衣服,相信整個市場模式亦會跟隨消費者而改變。時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於早前接受採訪時,強調一個理念「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事實上,沒有人願意看見血汗工廠的慘況,也沒有人願意承擔氣候變化的惡果,如果我們仍然維持浪費的生活模式,最終必會自食其果。


關注議題:
有衣食
循環經濟
綠色經濟
關鍵字:
循環經濟
理性消費
環保
回收
衣服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